澳媒:中国航母将在太平洋兴风作浪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18:50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830文章,原题:中国利用航母试航在太平洋兴风作浪 当今世界,航母更多是一种力量象征而非军事武器。中国也深谙,在未来许多年内,中国航母不会赢得与美国或其他海军大国的任何一场战争。但从本月改装的苏联航母试航来看,中国对打造航母是认真的。这传递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在亚洲时代的角色。 继葡西荷英后,美国已控制西太平洋100年了。迄今为止,唯一威胁西方在该地区海洋控制权的国家是1945年前的日本。但此后美国利用无比强大的航母舰队挫败日本。中国人深谙西太制海权是美国确保其亚洲主导地位的军事基石,而航母是其中的关键力量。因此,中国近20年来集中力量壮大海空军实力,试图通过发展击沉美国航母的能力使其丧失海洋控制权。在这点上,他们似乎成效显着,连美军领导人也承认其西太控制权已日益衰落。

但对中国而言,使美国丧失海洋控制权并不等同于将其据为己有。北京的海军战略向来更专注于战略家所说的“海洋拒阻”:具有攻击敌舰的能力但没能力阻止对方攻击自己。现如今,不派舰船出海也能实现该目标,因为陆基战机、远程导弹和潜艇能更有效击沉军舰。这是中国一直以来所做的。

然而,只有航母能向其他用于取得海洋控制的舰船提供全天候保护。难题在于,你需要航母来获得制海权,但却需要制海权来部署航母。问题是航母体积庞大、行驶缓慢、易于识别。此外它们造价昂贵,极易成为攻击目标。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深知,现代海洋战争的核心特征是海洋拒阻能力相对容易获得,但要想获得控制权却异常艰难。我们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多国能实现海洋拒阻但无人能获得制海权的时代。

因此中国的航母计划出现了一个难题。解放军海军极有可能击沉任何靠近中国的美国航母,但美海军无疑也能随时击沉中国航母———甚至在中国自己的前院。不仅美国,日韩印———甚至澳大利亚,均具有不费多大劲就能击沉一艘中国航母的能力。越南等国也即将获取这种能力。这意味着只要在亚洲周边水域面临其他大国甚至好战的中等国家,中国就没机会获得海洋控制权。如此说来,航母对中国有何用处?北京为何对其投入巨资?有两种可能。较为令人安心的答案是中国人出于提升本国威望的原因,用巨资换取并无战略意义的能力。倘若如此,对那些担心中国海军实力的人来说无异于好消息,因为北京为脆弱的航母花的钱越多,用于潜艇、导弹和其他更有效军力的资金就越少。但愿他们这么傻,但我可不这么认为。

比较令人担忧的可能是中国正放眼更远的未来,将亚洲视为能行使海洋控制权的区域,并像美国那样利用航母向亚洲各地投放兵力。那将是一个中国赶走美国、取代其亚洲主导地位并忍不住使用武力逼迫其邻国就范的亚洲。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面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美国的财政困境和必定有利于海洋拒阻的战略均势,愚蠢的应对方式是设法确保美国在西太的控制权。明智的做法是确保美国和我们保持强大的海洋拒阻能力,并使中国相信它不可能实现其航母计划所暗示的那种远大抱负。

中国航母服役改变西太平洋军事力量格局

中美为当代全球最活跃的大国,而战略观察家们最关注之焦点问题之一是:随中国总体国力逐渐接近美国,特别是当中国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军事力量之时,中美之间会否发生类似冷战初起时代美苏的情况,即从非敌非友转为强烈军事对抗的大国关系,从而塑造数十年国际格局?正是因为有如此的时代天问,故中国首艘航母试航的解读才会倍受全球重视。冷战结束垂二十载,中美之间最大变数在于中国相对实力的提升,同时,在经济实力支持之下,中国之国防武力呈井喷式密集成长,尤其在汇集高科技含量的海空大型装备领域,从歼10、歼20到中华神盾舰的入役,最后到此次航母的建成,虽中国大陆一再宣示“和平崛起”的决心,但作为全球单一霸权国家,在“基于能力”的评估方针之下,美国难免唤醒猜忌,并采取诸多防备措施,加之中美本有诸如台湾、南海、贸易等各种利益摩擦,因此,现代海权利器的航母建成,人们会很容易联想到中美战略关系的未来走势,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若就此断言中美必将陷入战略对抗,未免言之过早。

从历史上看,新的国际权力的崛起导致大国战略对峙和冲突的根源并非仅由于力量本身的发展。导致大国战略对决的因素甚多,但首要的在于格局、意图和能力的多重综合作用。

就格局而言,目前美国单极霸权的全球秩序基本上是一个海权体系,这与15世纪以来的欧美全球化体系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新的技术和政治理念修正和加强了传统海权而已,使之从单纯依赖大舰巨炮的武力霸权转变为更多借力国际规制、同盟运作以及国际正义等的软硬力量复合体,就此一层面而言,即使中国拥有数支航母编队,也不可能对美国全球海权提出有实质意义的挑战。美国不仅具有科技和战力领先的海上武力,更拥有全球最具协调性的海洋同盟,控制全球海洋通路和战略支撑点,此点构成了观察中美当代海军发展的一个经验事实前提,而相信中美战略决策者都不会对此体系性力量的差距毫无意识。

就意图而言,过度将现实的中美关系比附为前苏联与美国的关系实有根本问题,就近年各种中美摩擦的实际情形考察,无论地区安全,还是经贸领域,总之,中美之摩擦大多基于现实主义的权力利害而非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三十年前,邓小平一代大陆领导人奠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战略含义十分明确,即在不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条件下寻求未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利益,断言中国大陆已根本改变这一政策,并无任何可靠的证据。要而言之,中国大陆所求者并非如威廉二世的德国,或冷战时期的苏联,而更接近二战之前的日本,其对自身未来利益的勾画并非以推倒美国霸权为目的。此亦为美国很难遽然发起对华冷战的根本原因。

现实主义的国际战略观察是主要基于能力面向的思考,而就中美两国目前的国家行为能力而言,在海上力量方面,可谓不能以道里计。美国为全球最早实现飞机在军舰起降的国家,时在百年之前,其当代核动力航母编队技术之领先、战法之纯熟、布局之合理及运用之灵活,全球无出其右。中国大陆航母则仅初出茅庐,在未来试验与实际运作中究竟有何难以,尚在难料之境。中国大陆决心发展航母更多是出于历史补课和迫切需求的原因,瓦良格这样的低阶方案选择固映射技术上的困难,但同时无疑也是一个明白的表示:中国在未来可前瞻的时程内无意与美国进行航母军备竞赛。

诚然,随着解放军航母的服役及后续发展,西太平洋地区海上力量的对比将发生重大变化,但中国航母并未改变中美军事力量的基本对比,也不能表明中国对美战略的根本改变,因此,此事本身并不能作为中美即将陷入战略对决断言的论据。设中美可能进入零和的总体对立状态,其原因必定另有出处。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