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与上年相比,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近岸海域沉积物总体质量良好,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8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继续增高。由大气输入海洋的部分污染物通量仍呈上升趋势。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及氮磷比失衡、环境污染、生境丧失或改变、河口产卵场退化和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奥运帆船赛场水质优良,综合环境质量可满足海上帆船比赛要求。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功能区内海洋垃圾数量处于较低水平。海洋倾倒区和海上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全年发现海洋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为82次和 11610平方公里,尽管赤潮发现面积和次数与上年度相比有所减少,但我国目前仍处于赤潮多发期,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渤海部分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
据公报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比2006年减少约0.4万平方公里。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万、4.8万、1.7万和2.9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东海、南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分别约2.4万平方公里、7.1万平方公里、2.2万平方公里,均比2006年增加约0.4万平方公里;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比2006年减少约1.5万平方公里。
针对我国依然严峻的海域污染形势,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陆源排污是源头。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影响依然严重。2007年实施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面积940平方公里,海水质量为四类和劣四类的海域面积达530平方公里,占监测排污口邻近海域总面积的56%。约5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和极差状态;底栖环境质量未见好转;排污口邻近海域生物质量低劣,底栖经济贝类几近绝迹,浙江余姚黄家埠等排污口邻近海域出现无生物区,无底栖生物区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在排污口邻近海域实施监测的22个海水增养殖区中,91%的水质不能满足其功能要求,其中,四类和劣四类水质的增养殖区约占50%。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环境堪忧。部分养殖区生物体内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标严重,虞河入海口青蛤体内的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海洋生物质量二类标准65倍。
为认真履行海洋环境保护职能,2007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部署,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奥运帆船赛区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赤潮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和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监测力度,增加了海洋垃圾、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调查。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及氮磷比失衡、环境污染、生境丧失或改变、河口产卵场退化和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奥运帆船赛场水质优良,综合环境质量可满足海上帆船比赛要求。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功能区内海洋垃圾数量处于较低水平。海洋倾倒区和海上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全年发现海洋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为82次和 11610平方公里,尽管赤潮发现面积和次数与上年度相比有所减少,但我国目前仍处于赤潮多发期,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渤海部分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
据公报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比2006年减少约0.4万平方公里。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万、4.8万、1.7万和2.9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东海、南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分别约2.4万平方公里、7.1万平方公里、2.2万平方公里,均比2006年增加约0.4万平方公里;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比2006年减少约1.5万平方公里。
针对我国依然严峻的海域污染形势,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陆源排污是源头。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影响依然严重。2007年实施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面积940平方公里,海水质量为四类和劣四类的海域面积达530平方公里,占监测排污口邻近海域总面积的56%。约5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和极差状态;底栖环境质量未见好转;排污口邻近海域生物质量低劣,底栖经济贝类几近绝迹,浙江余姚黄家埠等排污口邻近海域出现无生物区,无底栖生物区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在排污口邻近海域实施监测的22个海水增养殖区中,91%的水质不能满足其功能要求,其中,四类和劣四类水质的增养殖区约占50%。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环境堪忧。部分养殖区生物体内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标严重,虞河入海口青蛤体内的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海洋生物质量二类标准65倍。
为认真履行海洋环境保护职能,2007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部署,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奥运帆船赛区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赤潮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和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监测力度,增加了海洋垃圾、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调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