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将军谈不拢南海

来源:参考消息   发布时间:2015-05-20 20:38:24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11日在北京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会晤。马伦是美国最高级别的军人,他与中方达成举行联合演练等多项共识,因此用“不虚此行”来形容这次访问。有消息称,他有机会到一线参观中国的王牌战略威慑力量——二炮,这对美军将领来说还是第一次。此行中马伦还给中国贴上一个挺招中国人喜欢的标签:实际上的世界大国,而非崛起中的大国。不过到了敏感问题上,双方的调子明显不合拍。比如在当前最热的南海问题上,陈炳德批评美军与菲、越的联合演习“时机不妥”;马伦则直言美国“现在是、今后也是一个太平洋大国”。在一些分析看来,“长期折磨中美军事关系的难题一个也没有克服”,但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质疑中美军事接触的重要性。《悉尼先驱晨报》的一段评论或许能解释为什么:美中关系是世界格局未来50年如何发展的核心所在,两国军事关系将定义全球的稳定与安全,要确保地区冲突得到控制,美中两国就必须和平相处,它们是否能够这样做是未来半个世纪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

南海问题最受关注

“中国批评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演习时机不妥。”在陈炳德与马伦会晤后,法新社等多家媒体以类似题目进行了报道。报道称,陈炳德敦促美国在言行上更加谦虚谨慎。他表示,南海的航行自由没有问题,美方在多种场合表示无意干涉南海争端,最近却与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南海举行联合演习,虽然过去也有过这种演习,但现在演习的时机恰好是中国与南海周边一些国家有矛盾的时候,这样的时机恐怕不妥。马伦则辩护称,演习是例行的。

11日上午,陈炳德在八一大楼与马伦举行了会谈。在随后的记者会上陈炳德表示,双方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马伦则用“不虚此行”来形容这次访问。他表示,虽然中美双方都拥有相当的能力,但是分享这些能力的历史并不长,双方不应纠缠于狭隘的利益和猜疑,而应寻求一个战略互信的开端。双方还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如在亚丁湾举行军舰编队、通讯演练和反海盗联合演练,解放军军区司令员与美军太平洋司令年内互访等。

西方的报道更多集中在双方的矛盾上。美国福克斯新闻网 11日以“中国称美国在军事上花钱太多”为题说,陈炳德在新闻发布会上与来访的马伦交锋时说,美国应当为了纳税人削减军费开支。他表示,美国正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在军事上花费大量的钱,难道这不给纳税人带来沉重的压力?如果美国能削减一点军费开支,多改善一下美国人民生活不是更好吗?《西雅图时报》说,陈炳德称,中国在军事技术上落后美国20多年,中国依然需要增加新的军事装备,比如航空母舰。“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有不少舰船,但都是小船,与中国的国家地位很不相称,”他说,“我当然希望我们未来有航母。”

路透社说,就美国军舰和飞机在中国近海频繁侦察的问题,陈炳德表示,美军的无人侦察机在中国近海侦察时距离中国海岸线有时只有16海里,“这太近了”。美军没必要对中国进行这样的侦察,希望美军从中美军事关系的大局考虑,考虑到中国人民的感情,减少和停止这样的侦察活动。

南海问题是双方会晤中最受关注的话题,马伦显然没有丝毫“让步”,不断强调美国在亚太的存在。“美国之音”11日说,马伦10日在人民大学演讲时强调,美国与中国的军事关系非常重要,美国决不谋求遏制中国崛起,但将长期活跃在亚太地区。他说,美国现在是、今后也是一个太平洋大国,“美国不会走开,我们在这一地区的长期存在对我们的盟国一直很重要,并将继续是这样。”《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说,马伦显示出美军将继续参与南海问题的姿态,牵制了在南海问题上一直表现强硬的中国。法国《诺曼底新闻》称,尽管双方都强调发展军事关系和军事合作的重要性,都表示“无意与对方为敌”,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却互不妥协。

对于西方一些人担心的中国航母,马伦的反应冷静得多。《华尔街日报》11日说,美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对中国先进武器的迅速发展感到惊慌,中国在今年1月试飞了隐形战机,并将在8月试航航母。马伦认为,中国似乎正在发展一些“专门针对美国的能力”,但他表示,由于巨大的成本和技术挑战,不清楚中国是否能充分发挥这艘航母的潜能。“这有巨大的象征意义,我理解,有时实际能力与象征意义之间会有差距,我和你们一样希望看到将来会怎么样。”马伦说。

“中美军方领导人希望将数十年的敌意放置一边,寻求合作的‘伟大机会’。但没有一方愿意在阻碍两国关系问题上改变立场,比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纽约时报》11日这样评论中美军方领导人的会晤。彭博社引述美国学者沃尔特·洛曼的话说,马伦应向中国发出清楚的信息,即美国希望改善军事关系,因为这对双方有利,“但不会以我们的安全为代价”。

“许多问题没有多少妥协空间”

马伦是2007年以来第一位访华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也是对陈炳德今年5月访问美国的回访。《纽约时报》11日说,自今年1月中美两国元首会晤以来,两国军事关系不断改善。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作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是美国级别最高的军人,马伦访华一方面是中美两军关系继续回暖的信号,同时也引起外界对美国更进一步介入南海局势的猜想,加深了人们对中美军事关系的关注。报道还称,

马伦此次访问受到高规格接待,中国将安排他参观解放军二炮一线作战部队,他将成为第一名参观二炮武器装备的美方高级将领。

“中国已经不再是崛起中的大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大国。”马伦10日演讲中的这番话或许会令不少中国听众很舒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说,美国最高军事官员用这句话说明,美国对中国的称呼——“崛起的大国”已经成为过去。而在今年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还将中国称为“崛起的大国”。马伦还表示:“军事力量越强大,就越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加透明,否则军事扩张将不能使这一地区更加稳定与安全,而是相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不再是崛起中大国的说法在美国一直可以听到,但比例比较少。马伦的说法可能是基于他个人的判断。考虑到他军人的身份,美国军方总是倾向于战略上抬高中国,“追求最好的结果,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另外马伦这么说,也有把中国框上的想法,希望让中国承担更多责任。

在外界分析看来,中美在敏感问题上难有重大突破是由两国的战略角色“注定”的。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在题为“美中军事现实”的文章中,用“不发达”一词来形容中美军事关系。文章说,尽管中国目前“挣扎着”与邻国交往,政策决策者至少有一点可以自我安慰:与美国的军事关系在过去一年显著改善,双方目前在多个不同论坛就广泛问题展开对话,未来关系还将继续发展。文章同时表示,尽管过去几个月双方关系有进展,但长期折磨中美军事关系的难题一个也没有克服。期待这些进展为建立广泛互信奠定稳固基础是不现实的。大多数中美安全紧张源于国家利益分歧,许多问题没有多少妥协的空间。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延伸军力打击半径和覆盖面,以便有朝一日使美军的许多武器系统逐渐失去现有的绝对优势。

对于马伦强调在南海的存在,越南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但没有就此进行评论。菲律宾《星报》称,二战后取代英国以来,美国海军一直控制着太平洋以及从南海到马六甲海峡的所有通道。冷战期间,这些海域实际上成为“美国之湖”。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军队进入菲律宾,南海有可能再次成为“美国之湖”。刚结束访华的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11日称,他上周与中国外长的会谈中,双方关于南海争议海域的立场都没有改变。他表示,菲律宾将坚持把南海争议提交到联合国裁决。

“中美能否和平相处是今后50年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美能成为真正的战略伙伴吗?”俄罗斯《消息报》在中美两军走近之际提出这个问题。报道称,中美关系仍存在许多分歧,美国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让中国感到担忧。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表示,中国不可能与美国成为真正的战略伙伴,因为两国在亚太地区存在冲突。罗马尼亚《自由报》的文章称,美国不可能削弱和放弃在远东的军事存在,而中国军力和自信心的增强也不可逆转。这种情况下,美方担心中美军事摩擦系数增加,因此感到有必要和中国军方发展更密切的军事关系,进行更频繁的军事沟通,以免发生误判或擦枪走火。

在外界看来,即使中美两军不能成为真正的战略伙伴,但两国对话的必要性却日益提高。《悉尼先驱晨报》9日报道称,对于任何对国际事务和地缘政治稳定感兴趣的人来说,没有比美中关系更重要的问题了。这是世界格局未来50年如何发展的核心所在,将决定全球经济的面貌,成功还是失败,也是多边外交如何应对从气候变化到跨国疾病传播的核心所在。中美关系将定义全球稳定与安全。在未来几十年,这样或者那样的战争可能一直伴随着我们,但要确保地区冲突得到控制,中美两国就必须和平相处。它们是否能够这样做是未来半个世纪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军事科学院姚云竹少将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过去20年,中美军事交流经历过“六停六走”。阻碍两军深化合作主要有三大障碍,一是对台军售;二是美军对中国的近海、低空侦察;三是美国限制中美军事交流的领域,让中国觉得不平等、不公平。但最根本的难点在于互相怎么看待对方。中国这次向马伦的展示是全景式的,希望马伦对中国军队的了解是大纵深的,预计两国军事交流会进入实质性层面。

金灿荣说,通常在涉及重大利益问题上,让步并不在美国的选项之内。中美关系是非常难处的关系,一次军事交流无法承载太多,也不要期待太高。但只要两军能够坐到一块谈,就比互不理睬好许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