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09年11月23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今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先后获国务院批准。从祖国的上空俯瞰,你会发现在黄河与渤海交汇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年轻富有朝气的城市——东营;如果用黄蓝两种颜色把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区域分别在山东地图上涂画出来,你会发现那片完全被叠加覆盖的地方就是东营。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东营怎么办?“按照‘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开发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模式,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区,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示范。”东营市人大六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样描绘东营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为在新起点上开创新局面指明方向。
提升境界——凝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2011年1月,东营市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各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代表们群情激昂,气氛热烈。
“一个省同时拥有两个国家战略,这在全国已不多见。而一个市同时纳入两个国家战略,在全国就更绝无仅有了。两大战略在东营融合交汇,支持政策叠加聚焦,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大提升了东营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东营发展搭起了腾飞的跳板。”
“两大战略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巨大的责任,面对这么好的机遇再发展不好,我们实在无法交代。”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蓝两大战略强大的‘广告’作用。现在再出去招商,受关注的程度特别是受国家特大企业的关注程度,与以往已大不相同。”
境界在提升,认识在统一,人心在凝聚。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以陆为主,由陆及海统筹发展,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全国宜居宜业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海为主,由海及陆统筹发展,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黄蓝两大战略对东营来说,区域相同,目标一致,内涵一致,发展战略布局、产业布局、城乡布局不可分割。
“我们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各位代表要带头实施‘十二五’的宏伟规划,带头投身于黄蓝经济区建设,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以高效生态为特色的新型经济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富裕发达文明和谐的经济文化强市将屹立在渤海湾畔。”,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波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充满豪情、掷地有声、催人奋发!
突破制约——让发展的步伐走得更流畅
黄加蓝是什么颜色?答案是绿色。
高效生态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功能定位,生态文明是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是科学发展观与东营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环保、绿色、生态,注定要成为这片年轻土地的核心基调。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东营市人大常委会站得高、看得远,在两大战略批复之前,他们就找准制约高效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为黄蓝经济区建设清除障碍,让东营发展的步伐变得更加稳健流畅。2008年8月作出关于加强中心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决议,开门见山,直指问题的核心;出台关于监督推进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把环境保护列为监督重点,对重点水域、重点河段、重点企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监督检查;与齐鲁环保世纪行有机结合,形成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强大合力,督促解决了大量污染问题……
特别是对中心城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市人大常委会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相关决议中措词严厉——“要加大污染企业治理的力度,本着实事求是、分类评估、一厂一策、促进发展的原则,对逾期达不到治理要求的,区别不同情况,依法分类整治;对不符合区域环境规划、治污成本较大的企业,要依法采取限期搬迁等措施;对污染严重、偷排偷放、居民反映强烈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特别是对各类危害群众环境利益的严重违法案件要依法查处,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监管,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新上和改扩建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一律不批,对未经审批、擅自建设的项目,立即整改,依法严肃处理,坚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决议是人民的呼声和命令,市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成立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四位市长任组长、副组长,31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位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办公、集中牵头,全面推进搬迁工作。制定中心城工业企业搬迁推进办法,排出搬迁时间表,组织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委、发改委等部门对涉及搬迁企业资产评估、损失补偿、土地收储、住宅安置、项目手续办理等事项分别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为企业搬迁开辟“绿色通道”。截止目前,中心城计划搬迁的31家工业企业,其中10家基本完成搬迁任务,13家已完成选址,8家正在选址,搬迁工作进展顺利。《关于黄河三角洲(东营)“三网”绿化综合开发工程总体规划的决议》是市人大常委会推动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市以“三网”绿化工程为龙头,加快实施路域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沿海防护林建设和村庄绿化工程,短短几年的时间,全市林地面积由建市之初的43.4万亩迅速增加到目前的140万亩,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东营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叠加融合——打造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区
东营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发展潜力,按照不同产业、关联产业集聚布局特点,在东营港至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集中布局建设东营港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广利港临港产业区等“六区”,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核心区。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推动“六区”建设作为依法履职的重中之重,听取专项报告,深入视察调研,着力推动打造发展载体,促进“蓝黄战略”在产业上的融合。高端产业区,依托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培育起了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铜压延及深加工五个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今年的目标是打造成为千亿元开发区。临港产业区,完成东营港总体规划、东港新区规划和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已投产和在建过亿元项目22个;与中海油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中海油已经批复总投资31亿元的“一揽子”工程,2010年开工建设中海油物流园区、百万吨原油储备基地和成品油仓储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生态景观,编制了旅游区总体规划,已得到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成立东营市旅游开发公司,投资1.3亿元启动实施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黄河口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投资6000多万元完善了配套服务设施。生态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态高效农业区,依托百万亩滩涂和草地,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畜牧业。编制现代渔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成立黄河口渔业公司,已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4.1万亩起步区基础工程全面完成,3万亩养殖区投入生产,正在建设2.7万亩的二期工程.以黄河农场为重点,规划建设现代畜牧业开发区,目前已完成论证,引进一批大型畜牧加工龙头项目。在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致力于打响水城品牌,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广利港临港产业区区,以发展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滨海旅游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安排的项目来看,今年东营排出117个重点推进项目,其中生态高效农业12个、环境友好型工业50个、现代服务业18个、现代海洋产业10个、重大基础设施27个。截至目前,重点调度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