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黄河口――山东省东营市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纪实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是适应胜利油田和黄河三角洲开发需要,于1983年10月成立的。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垦利、利津三县,面积8243平方公里,人口204万。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坐落在境内。东营是古代军事家孙武的故里,是吕剧的发源地。1925年建立的中共刘集支部是山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保存着全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
东营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环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结合部,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和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
东营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土地、油气、海洋、湿地生态等资源。全市未利用土地45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成片土地334.8万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21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面积180万亩,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生物资源多样,鱼虾贝类资源丰富;岩盐资源储量5900亿吨,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近海等深线密集,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东营,从未像今天这样吸引世人的目光:在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东营成为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而在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东营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作为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国家两大战略的城市,东营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不尽春潮涌热土
为了尽早实现黄河三角洲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目标,东营一直在悄悄积蓄能量。早在2007年,东营市就形成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思路措施,以“四区一城”为主战场,集中力量推进实施,临港产业区、高端产业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成绩显著,拉开了发展的大框架。
东营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石油工业曾一枝独秀。油地经济结构比重一度达7:3。东营市加快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市属经济和县域经济齐头并进。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来了个倒转,目前东营的经济结构油地比重成了3:7。按照高效生态要求,东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起步。目前,东营域内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有12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比2006年提高9.8个百分点。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两大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近50%。机场、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初步构筑起立体交通体系。“十一五”时期,东营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去年生产总值达到23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25位,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黄蓝两个《规划》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东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河海生态文明示范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先行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区,使东营成为山东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生活富裕、全国最具活力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
扬帆河海巧布局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让黄河三角洲和山东半岛地区诸多城市,在重大机遇面前,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东营决意要做领跑者,快速突破,率先发展。东营市确立了“全力奋战"十二五",建设黄蓝经济区,实现经济翻一番,再造一个新东营”和“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实行“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就是牢固树立一体发展的理念,深入研究黄蓝一体推进、海陆统筹发展的思路举措,科学整合海陆要素资源,统筹推进海洋产业、临海产业和涉海产业发展,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按照两大《规划》,东营依据自身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产力布局、空间布局、城乡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构筑“一带一轴两极三城六区十园”的开发建设格局。“一带”就是沿413公里海岸线,以东营港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东营港、广利港两大港口为支撑,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特色产业园区为节点,打造北起河口顺江沟、南至广饶小清河的黄河三角洲蓝色经济带。“一轴”就是以境内138公里黄河段为轴线,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形成黄河两岸开发保护轴。“两极”就是分别以中心城特别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利港、广利港区和东营港、东营港区为核心,形成南北两个经济增长极。“三城”就是按照打造东滨城镇组团的部署要求,做大做强做优东营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滨海新城、东港新城,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六区”就是在东营港至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集中布局建设东营港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广利港临港产业区,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十园”就是抓好广饶经济开发区、大王经济开发区、广饶滨海新区、东营区胜利工业园、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坨工业园、利津经济开发区、利北滨海经济区、河口经济开发区、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等十大产业园区建设,构筑集聚生产要素、带动区域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生态理念冠新城
早在2007年,东营就着眼于提高城市品位,全面启动“黄河水城”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当年实现“清水进城”,呈现一脉清水绕新城的美景。随后,东营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重点推进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广利河岸线等“三园一区一岸线”工程建设,实现广利河建成区段“水清、岸绿、路通、景美”的目标,合理建设滨河景观,初现“黄河水城”的绰约风姿。眼下,围绕黄河水城深度开发,中心城总投资71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以尽快提升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
东营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都是生态经济,加快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为此,东营在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快构筑“三网”绿化、湿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低碳技术应用五大生态系统,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同时,特别注重把海洋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海陆生态一体考虑、海陆环境同步建设、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决不能把污水排到渤海湾。
实施“三网”绿化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东营针对特殊的土壤条件,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城乡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规划5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使全市林木拥有量达到30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5.6亿元,完成绿化面积74.8万亩,初步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塑造了黄河三角洲这片美丽迷人的土地,维持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和生命。东营把呵护这块土地生态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态保护方面,通过工程措施,蓄引黄河水,蓄水压碱,修复退化湿地,使黄河口百万亩湿地重现生机和活力。编制完成了百万亩湿地修复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加快湿地修复步伐,启动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去年修复湿地20万亩。城市中有湿地、湿地中有城市,是东营的一大特色,在搞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的同时,东营致力于做好城市湿地的文章,贯通城市湿地、水系、湖泊、水库,把东营打造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彰显湿地之城的独特魅力。
东营对环境保护一直不懈努力,痛下决心加强“水气”治理,实现“碧水蓝天”,是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工程。他们把治污放在首位,加强源头治理和流域生态修复,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排查治理。改造提升现有9座污水处理厂,重点推进10座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一批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实施“碧水工程”,确保全市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治理要求,省控重点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张开臂膀纳四方
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叠加交汇,使东营成为山东最活跃的经济板块和国内外热切关注的投资热土。继中海油、大唐电力、中棉集团等大型国企进入黄三角之后,国内外大批企业集团、科研团队纷至沓来,投资兴业。今年第一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174个,总投资1408亿元。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开路先锋”,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大放异彩。先后引进了科岭电动汽车、伏达500MW光伏电池片、6亿Ah动力锂电池、金圆铜业特种电缆、亨圆铜业高精铜加工等过亿元项目37个,总投资257亿元。当前,开发区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60个,32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8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科达功率半导体封装检测线项目、泰克拓普LED电视模组等项目正在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华锐风机制造项目,于今年3月份在东营市河口区建成投产。华锐风电是中国风电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集团副总裁刘征奇说,目前已在国内建成四大产业基地,第五个风电设备制造基地理想场所之所以选在东营河口,是因为东营拥有丰富的陆上潮间带和海上风力资源,同时以东营为主战场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国家战略已进入实战阶段。
黄蓝两大战略的叠加交汇,使东营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宽。东营建立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重点突破一批过10亿元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主攻战略合作,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当前已有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东营扎根发展,并日渐发挥成强大的带动能力。
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和枢纽地带。作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东营加强与周边经济板块的合作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在推进黄蓝战略进程中,东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以及山东半岛的全面对接,不断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在对接中加快发展,在合作中共同繁荣。
改革创新助腾飞
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东营已经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迸发出更强的活力推动快速腾飞,东营市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把东营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东营重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形成了统筹协调、权责一致、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在实施黄蓝战略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东营积极创新海陆统筹管理模式,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创新理顺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的管理体制,研究提出了建设滨海新城建设和管理方案。同时,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着力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围绕现代产业培育、主体产业区建设、产业优化升级、油地经济融合等机制进行探索与创新。在资源要素配置方面,东营重点推进金融、土地、财税、人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做好土地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盘活资本资源。
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交通、华夏、民生、招商、恒丰、中信、浦发等7家股份制银行已纷纷落户东营,村镇银行3年规划已提前完成,一家已正式开业,另有两家获准筹建,年底正式开业。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已经国家正式批复。
优化软环境提升竞争吸引力。东营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大力创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同时,积极探索集中行政审批新机制,实行大项目集中代理审批制度,对纳入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企业实行特事特办。创建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其中财税扶持政策和土地政策又是重中之重。今年市级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市内5个县区也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而且以后每年都不断增加。东营土地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正式获得国家批复。协议在国内首次允许划定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的“备用区”,突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约束性指标,东营因此划定了6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备用区。协议确定“划定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的备用区,鼓励工业用地紧张的市、县到备用区投资建设”,将对东营吸引外地项目落户“飞地经济区”提供保障,为东营形成大的产业集聚创造有利条件。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东营市不断完善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任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近年来,东营着力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313”计划,计划到2015年,引进30名领军型人才,100名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急需人才,300名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同时,加强海洋人才的引进与管理,造就一批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团队。
黄蓝融合,正在把东营托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伴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个以高效生态为特色的经济新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东营将屹立在黄河尾闾、渤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