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海洋2007

来源:张一玲 等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2:03 

我们一起走过
2007年带给我们许多感动,许多惊喜。在全国海洋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海洋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我国的海洋事业蓬勃发展。回顾过去,海洋领域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海洋人辛勤的汗水;海洋上发生的每一点变化,都体现着海洋工作者无悔的追求。
我们一起走过的,不仅仅是海洋开拓创新奋进之路,也是一次印证甘苦、品味收获、感悟成功的心灵旅程。由于你们出色的工作,使报纸的海洋宣传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看到了海洋事业蒸蒸日上的希望。盘点2007,中国海洋报对海洋各项工作的报道亮点纷呈,令人振奋;蓦然回首,我们一起走过了充满自豪和喜悦的又一年。
海洋政策法规
海洋政策、法律、法规建设,始终是海洋工作的基础。为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实现国民经济核算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国家海洋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全国海洋经济核算工作,制定并实施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在《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首次对外发布了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数据。
针对海岛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的状况,国家海洋局、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并完成了《全国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上对海岛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全面规划与部署。
为更加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实现陆海统筹,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展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陆海统筹专题研究,制定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部分)规划文本建议方案。
年底,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行政决策程序,提高听证工作的可操作性,国家海洋局制定并出台了《海洋听证办法》。规范了海洋立法、决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海域使用管理
年初,《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5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出席并发表讲话,海域管理工作揭开新的篇章。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出通知,对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作出具体部署,将全国海域划分为5大类、6个等级,根据不同用海类型以及海域等别,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
海域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被写入《物权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民事基本法律中,确认和巩固了海域物权制度的法律地位。首次全国范围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工作,对全国养殖用海现状进行了普查摸底,并最终在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进行海域使用权登记,组建县(区、市)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养殖用海数据库。此次工作的开展,将建立和完善我国养殖用海海域物权制度,对确保我国所有养殖用海纳入依法管理意义重大。
在海岛保护与管理方面,全面推动立法调研,成立领导小组,启动了海岛规划、立法、政策研究和保护区建设等工作。《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的出台,对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等具体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旨在提高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技术水平和可操作性,加强了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围填海管理、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海域勘界工作等都得到稳步推进。
海洋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海洋环保立法和规划,对渤海等重点海域加强保护,确保海洋职能到位。《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体系业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对“十一五”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做出了整体部署。海洋观测、监测以及预报台站建设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研究部署了海洋系统落实节能减排具体工作。加大了对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要求,国家海洋局下发了《关于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的意见》,确保我国沿海地区及相关海洋机构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工作。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发布,有效唤起了全社会对海洋环境的关注,树立了海洋领域的权威地位。海洋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建设进一步加强。
海洋科技进步
最耀眼的无疑是海洋一号B卫星的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二颗海洋卫星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事业跃上一个新高度。卫星经在轨测试后,正式交付国家海洋局使用,大幅提升了我国对海洋环境与资源的监视监测能力。
首批启动的海洋公益性科研经费项目,为海洋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项目的实施,是落实国家“十一五”海洋科技规划,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件大事。首批启动的31个海洋公益性科研经费项目,总经费约1.23亿元,涉及全国74个单位,涵盖5个海洋重点领域。科技兴海完成了战略研究和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工作。
908专项实施,时间已经过半,任务也已过半。中期工作大会的召开,为承上启下,全面总结交流经验,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确保专项任务按期、高质量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年里,全国海水利用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成功组织召开海水利用与海洋城市发展国际论坛。在国家海洋局成立了海水利用管理办公室,具体指导海水利用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全国海水利用工作继续在上规模、上水平上下功夫,总投资11.5亿元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和示范”重大项目,成为全面提升我国海水利用核心竞争力,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洋国际合作
积极搭建海洋科学发展交流平台,召开了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我国对海委会活动的参与更加组织化和系统化,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
加强中外海洋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双边或多边的海洋交流日益增多。世界气象组织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巴基斯坦科技部常务副部长等先后到我国访问,我国海洋代表团出访美国、韩国、印尼、牙买加、秘鲁、阿根廷等国,开展海洋领域友好合作。例如中日韩三国共同开展的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已在京正式启动。国家海洋局作为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将参与协调工作,并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保护区规划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印度尼西亚海洋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开辟了两国海洋合作的新篇章。
在涉外海洋科研管理、海洋国际合作、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都取得新进展。
海洋执法监察
海监工作是我国海洋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中国海监开展了全方位队伍建设,提出“大培训、大演练、大行动”的总体思路。先后举行了数次海区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各种业务培训,开展了大规模海空巡航演练,加强了中国海监承担海上维权执法任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中国海监通过海盾行动、执法示范活动、养殖用海普查、海洋工程环境保护执法等专项活动,全面履行海洋行政执法监督职责,有效维护了海洋开发正常秩序。这一年,中国海监开始在我国全部管辖海域实施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坚决捍卫了海洋权益。中国海监还加强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明确、构建了8大技术支持中心。船舶、飞机等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执法装备先进现代。国家海洋局台站、船舶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海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政治保障。海监精神凝练、队伍准军事化铸造大范围展开,3个海区总队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国海监工作沿着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正在走向深入。
极地科学考察
2007年是国际极地年启动之年。作为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发起国之一,我国科学家广泛参与了国际极地年的策划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制订,推出了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并被列为国际极地年核心计划。在与国际同步举行的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上,曾培炎副总理出席并致辞。
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完成了“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的大修、改造、国内基地已完成征地及码头建设工作。目前,正在实施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的更新改造,并向第三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建设冲击。这些措施,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极地考察的软硬件实力和高科技支撑体系,使中国极地考察科研水平迅速提高。
11月12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按期启程,将围绕中国南极内陆站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现场实施三大主线,完成 37项科考任务,10项后勤保障任务。北极科考也按计划扎实进行,极地科普、宣传声势热度持续不减,极地考察事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大洋科学考察
执行中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在西南印度洋海域,成功发现新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活动区,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完成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在返航途中首次停靠香港,受到香港各界热烈欢迎,弘扬了“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传播了大洋科考的重要意义。
开展了“大洋一号”船先进事迹以及典型人物陆会胜船长的报道,陆会胜光荣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国际海底区域工作开始走向深入。

编后记:盘点2007年海洋工作,远不止我们列举的上述事例。很多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选入,有限的版面也不能承载一年里发生的全部内容。我们只能以海洋报发表过的新闻事实为主线,选择有代表性、突出事迹作为精彩画面予以展现,希望能够借此概括地表现我们对海洋事业的关注与期盼。如有挂一漏万现象,实属力所不及,还望广大读者见谅。

本组稿件由苏 涛 张一玲 阳 妍 钱秀丽 王秋蓉 张 坤集体采写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