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迈步区域发展“海味十足”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55:28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近年来,威海市积极参加环渤海区域内各类科技、人才、经贸交流活动,促进了与环渤海各城市间的合作发展。在环渤海区域合作这盘大棋中,威海市将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目标,主动对接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环渤海龙头城市,积极与各兄弟城市分工协作。

迈向海洋经济强市

发展临海型工业

威海市三面环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开放优势明显,科技力量较强,产业基础雄厚,打造蓝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当前重点在建设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

威海的临海先进制造业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产业,主要涵盖船舶、渔业设备、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新能源等研发生产行业。威海临海制造业的发展将积极寻求与周边临海制造业的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基础优势,推动环渤海区域临海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环渤海地区港口众多,既带动了区域经济,也存在过度竞争的隐患。综观当今世界航运业,航运联盟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应当实现资源整合、合作发展。威海市现有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3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1条。近年来,大型集装箱港口出现了一个港口成立多家合资码头公司或成立保税港区,导致内外贸集装箱无法在同一码头同时装卸的现象,这种情况为威海港错位竞争提供了新的机遇。威海港处于渤海湾出海口,且内外贸集装箱可以在同一港口混装作业,这种操作模式非常适合渤海湾内港口间的合作。今后威海港将采用合资合作、航线配合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寻求与周边港口合作共赢。

加快步伐争做造船大市

将新增码头泊位44

建设船舶修造工业基地。威海岸线港湾众多、水深坡陡、是发展造船业的黄金区域,目前全市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有90家。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海运业普遍下滑,但海运业在国际货运业的龙头地位不会改变。在不断扩大造船规模的同时,威海正在加快造船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开发大型滚装船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种,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船舶配套产业。今年,造船能力可达到200万载重吨以上,完工量100万载重吨。

“十二五”期间,威海市港航计划投资118亿元,新增码头泊位44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41个,港口通过能力过亿吨。大型货运船舶发展到12060万载重吨,新增至大连2000客位大型豪华客滚船1艘,客船、旅游船、游艇发展到5010000客位。结合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港航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邮轮游艇码头建设,发展邮轮游艇经济,为威海国际旅游、蓝色之都发展提供港航支持。加快推进大型物流园区和"无水港"建设,增加至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和地区海上航线,巩固和拓展对韩物流的主通道,打造成东北亚物流枢纽、海上客运中心和面向日韩中心港,为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建设港口物流基地

打造休闲旅游胜地

建设港口物流基地。威海现有17个商港,万吨以上泊位19个,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一类开放作业区5个,发展港口物流基础较好。尤其是客运业发展较快,目前到韩国的客滚航线13个、航班64个,均占山东的一半以上。我们正在加快整合港口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港口的改建扩建力度。重点推进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石岛新港港口物流集配中心等项目,积极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同时,加强海上物流与公路、铁路、空港物流网络的对接,尽快构建起海陆空联运的立体综合运输网络。

建设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威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有80多处旅游景区和众多海滩浴场,其中刘公岛、成山头、赤山法华院、银滩4处国家4A级景区;还有9处地下温泉,每天可出水1.5万立方米。我们将依托千公里海岸线,充分发挥山、海、岛、滩、湾和温泉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和“中国温泉之乡”。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