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河北省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五个涉海经济区规划先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北海区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最密集的区域。
作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去年,北海区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3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4.5%;北海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该区三省一市GDP的16.08%。5月14日-15日,北海区三省一市(山东、辽宁、河北、天津)齐聚天津,共同探讨如何“转调”用海方式,建立区域用海统筹协调机制。
五大涉海区域开发规划集聚北海区,需要沟通协调的问题日益增多。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房建孟表示,包括区域用海规划与国家批准的海洋规划的衔接问题;区域内省级海洋界限及其附近海域、海岛开发利用;海区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海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和海洋生态损害的国家索赔;海区重大海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海区海洋事务的对外交流合作,等等,可能涉及到海区内数省之间的协调配合。
为此,北海区将构建综合协调平台,建立海区海洋功能区划和规划统筹协调机制,重点进行信息交流通报、矛盾协调解决和海区综合统筹工作。三省一市定期召开海区海洋功能区划、规划联席会议,提出相关协调意见,实现海区综合统筹,促进海洋区划规划的顺利报批;对边界处海洋功能区划、规划中比较复杂的矛盾,由北海分局组织矛盾的各方进行沟通协商,并邀请相关专家提出解决方案。
大量的人口、经济活动向北海区沿海集聚,同时,环渤海地区也是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频发的区域。近年来,更有浒苔、海冰、溢油、核泄漏等海洋突发事件发生,提高海区公益服务保障能力迫在眉睫。
北海分局海洋预报减灾处处长陶荣幸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海洋突发事件与灾害频发背景下,建立“预案完善,反应迅捷,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灾害应对联动机制势在必行。今后,北海区将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观测站点布局,加强离岸和空间观测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手段先进的立体化、自动化观测网络;同时建立反应迅捷、畅通有效的预警报信息传递系统和灾害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及时传递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做到不留死角。
海洋开发的高潮期也是海洋违法活动的高发期,亟须建立海监机构层级间的行政处罚监督机制。北海区拟制定《海洋行政处罚监督实施办法》,对行政处罚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海洋行政处罚报备制度实施情况等,通过备案、检查、抽查、督办、纠正、评议等方式实施监督,主要解决海洋行政处罚工作中存在的多头立案、办案不严、行政处罚工作不规范等问题,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上级工作部署的贯彻执行。
此外,随着海洋经济迅猛发展,也暴露出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区域性海洋产业布局同构及建设重复、海洋资源与环境代价过大等问题,海洋经济本底不清、运行状况不明等问题,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与决策。北海区还将建立“层级分工与协作,数据集成与共享,产品制作与发布”的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机制,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推出海洋经济动态、发展趋势、产业布局、预警预报、政策建议等服务产品,为北海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