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环境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1:00:16 

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中,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
117个入海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达标,129个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超标排污。
8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3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沉积物质量要求。
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2010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近岸局部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其他季节,渤海和黄海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比夏季略有升高,东海和南海海水水质基本稳定。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
2010年,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的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中,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监测的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监测的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健康状况总体略有好转;部分海湾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氮磷比失衡,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苏北浅滩涂湿地处于亚健康状态,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浮游动物和鱼卵仔鱼密度偏低;监测的典型珊瑚礁生态系统总体呈亚健康状态,总体呈退化趋势,部分海域仍存在珊瑚礁白化现象,硬珊瑚补充量较低,造礁石珊瑚种类明显减少;监测的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2009年相比有所下降;监测的典型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与2009年相比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海洋功能区基本满足使用
2010年,66个海水增养殖区的监测结果显示,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较好和及格的比例分别为55%、30%和15%。
2010年,国家海洋局在游泳季节对全国沿海23个重点海水浴场开展监测,并通过多家媒体发布海水浴场水质状况、游泳适宜度和最佳游泳时段等监测与预报信息。23个重点海水浴场中有12个浴场每日水质等级均为优或良;重点海水浴场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77%,与往年相比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明显偏低。
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环境状况方面,重点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平均水质指数为4.3,达到优良程度,监测时段内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3%;平均海面状况指数为3.8,海面状况优良;综合环境质量优良,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3.7,很适宜开展海钓、海滨观光和沙滩娱乐等多种休闲(观光)活动。
海洋保护区的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满足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堪忧
2010年3月、5月、8月、10月对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的监测结果显示,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全年监测总次数的比例为46%。其中,117个入海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达标,但仍有129个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超标排污。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仍然较差,与上年相比未见明显改善。其中,8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3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沉积物质量要求,共有3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采集到贝类样品,其中24个排污口邻近海域贝类生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生物质量要求。
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分类结果都显示,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70%的海滩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其他则来源于航运和捕鱼等海上活动以及与吸烟相关的垃圾。
海洋环境灾害频发
2010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9次,累积面积1.0892万平方公里。东海赤潮规模仍然最大,发现次数和累积面积分别为39次和6374平方公里。引发赤潮的生物共19种,东海原甲藻引发的赤潮累积面积最大,其次为隐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赤潮集中发生在浙江和福建沿岸海域;夜光藻赤潮主要发生在天津和厦门附近海域;隐藻赤潮发生在河北秦皇岛至辽宁绥中附近海域。
2010年7月,中石油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大量原油泄漏入海,导致局部海域受到严重污染,对沿岸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海洋功能区产生影响。事件发生后,国家海洋局及时指导与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和监视监测工作,在各方通力协作与不懈努力下,海上溢油得到迅速控制和有效处置,最大程度低减轻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至9月7日,事故海域水体中石油类含量基本降至事发前水平,长山列岛海珍品养殖基地未受到油污影响,溢油未进入渤海和公海。
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010年,国家海洋局继续深入推进我国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工作。
目前,我国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体系已布设20余条船基走航监测断面,正在建设5个岸/岛基站和5个浮标站,初步构成了点、线、面结合,断面走航监测与长时间序列点监测相结合的立体化监测体系。
在进一步加强并完善监测体系硬件建设的同时,为确保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业务体系监测数据的质量及可比性,2010年组织开展了系统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机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