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含金 蓝碳有价——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纪实
五月的青岛西海岸,日暖风轻、风光正好,吸引了一大批市民游客来此享受五一假日时光。海水浴场、音乐市集、啤酒城等沿海景区成为游客热衷的打卡胜地,不少人在海边搭起帐篷露营,生态之美与人文之趣勾勒出一幅迷人的假日画卷。 旅游爆火的背后,是当地锲而不舍守护海洋生态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治理、高效能融资、高联动管护、高水平开放,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坚持陆海联动、一体推进,实现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全域覆盖。 近日,联合国“海洋十年”官网正式发布4个生态保护案例,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态保护案例入围。青岛西海岸新区以“碧海含金蓝碳有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为样本,全面展示了新区在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人海和谐共生、推动“碧海银滩”到“金山银山”价值转化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实践,为全球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解决方案。 青岛西海岸新区坐落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309千米海岸线曲折蜿蜒,2129平方千米陆域和5000平方千米海域交相渲染,岛滩湾相拥,山海城相连,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西海岸新区传统海洋养殖与捕捞产业迅速发展,各式大棚和养殖池涌现,私搭乱建、无序扩张、污水四溢、占礁侵沙等问题越发严峻。上世纪90年代末期,海洋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向海索地”“竭泽而渔”式开发,进一步加剧了对滨海湿地的破坏和自然岸线的侵蚀,居民靠海不亲海,生态环境亟待修复。 2012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按照“规划引领、久久为功,陆海统筹、综合施策,共建共享、人海和谐”的总体思路,围绕“拆违建、清岸线、调项目、修慢道、植绿化、保文化”六大任务,先后组织开展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龙湾海岸带修复,以及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修复等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累计完成拆迁征地70余公顷,整治拆除养殖池塘997公顷、各类违章建筑64公顷,高标准打造了金沙滩、银沙滩、灵山岛、凤凰岛、唐岛湾等众多“靓丽名片”,实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全域治理和沿海生态景观绿道的全线贯通。 近几年,高水平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并成功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灵山岛荣获全国首个“负碳海岛”认证、获评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青岛西海岸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入选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获批开展试点的区市。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十年来,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总量翻了两番。2024年前三季度,青岛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6%,分别占全市、全省、全国总量的41.6%、12.5%、2.2%,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越绘越浓。 ——高起点谋划,绘制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蓝图。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多规合一,优化编制《黄岛区海岸带及临近海岛、海域保护利用规划》《青岛西海岸新区推进新区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构建“一带五区、三城三点、一核双港”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建立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聚焦还原海岸线自然面貌、保护近岸自然风貌、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公众亲海空间,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高标准治理,打造“海蓝、岸绿、滩净、岛美”新画卷。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深入推行“碧海行动”,大力开展入海河道巡查治理、截污治污、养殖尾水处理,确保沿岸污水收集处理率100%。有序拆除废弃养殖池,统筹推进沙滩修复、互花米草治理等,恢复100余公里岸线的自然基岩形态,并以此为依托,围绕车行观海、沿海步道、滨海慢道、观景平台、休憩驿站、视觉通廊“六要素”,修建蓝湾慢行系统及视觉通廊78千米,新增凤凰山公园、城市阳台等滨海公园90余公顷,有效拓展了市民近海亲海空间。针对海岛外来物种入侵、岸滩破碎侵蚀现状,统筹实施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保护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旅游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高效能融资,实现资金多元化投入新突破。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生态修复项目,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创新融资工具与机制等多方努力,有力推动了新区海洋保护治理,支持低碳经济发展。2022年,青岛西海岸文化旅游集团成功从兴业银行获得一笔2000万元低息“碳汇贷”资金,为唐岛湾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高联动管护,构建多方共治生态保护新格局。青岛西海岸新区建成海洋综合管控“蓝色天网”,实现对海岸线、近岸海域的24小时可视化无缝综合监管。强化社会监管,聘请市、区两级“两代表、一委员”作为社会监督员,成立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对修复项目、海洋环境进行常态化巡查监管。积极吸引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治理,启动“弘扬绿色文明、争做海洋卫士”主题课堂及“海洋大讲堂”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社会大众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爱护海洋的意识。 ——高水平开放,塑造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新高地。青岛西海岸新区连续7届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先后承办《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通过后的全球首场研讨会、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国际启动大会等系列活动。先后迎接法国驻华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机构组织超400人来访,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海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进行广泛交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治理领域参与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2012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共计整治修复岸线150余千米,修复滨海湿地1200余公顷,恢复海岸带植被260余公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连续4年保持100%。2023年,新区近岸发现海洋生物约2000种、鸟类145种,多次观测发现蠵龟、东亚江豚、红隼等国家野生保护动物。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6月,唐岛湾内鳗草海草床分布面积达到了306公顷,海草盖度高达82%,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最大面积的鳗草海草床,相关案例在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发布,受到国内外专家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沿着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岸线自东向西,金沙滩啤酒城、东方影都、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等一大批项目纷纷前来落户,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新区揭牌运行,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依托灵山岛、凤凰岛、连三岛等海岛资源,滨海旅游业态快速发展,接待游客数量由2015年1820万人次增加至2023年3612.5万人次。2023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1974.45亿元。通过在灵山岛试点碳普惠激励新机制,测算生态产品总值约6亿元,成功打通了“碧海银滩”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为蓝碳价值的量化、转化探索了新区样板。 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全要素保护修复,青岛西海岸新区沿海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再造优美海湾人居环境。蓝湾旅游定制专线以其独特魅力,被誉为西海岸的“最美公交线路”;凤凰山公园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了房车露营爱好者的首选之地。“嘉年华彩虹桥”“后岔湾观景台”等地标性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亚洲海岸赛艇大师赛、2024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等重大文体活动相继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青岛西海岸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通讯员 袁野)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