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说 谁还在乎海洋

来源:万 言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2:50 
凡事有利就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行事之前必须要考虑的。当然,这个利弊是要从长计议的。再进一步,还要考虑是否可兴利除弊,把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或降至最低。否则,断不可贸然行事,绝不能因眼前的利,而造成永久的弊。但这个浅显的道理,在当今的沿海开发中,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明白。
渤海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成了“死海”,就是在环渤海地区雨后春笋般崛起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工业企业。特别是由于海上交通便利,易于原料和产品运输,石化企业往往争相在沿海布局,而这恰恰是污染较大的项目。据悉,在环渤海地区小石化项目就已多达4000多家。正是这些在发展经济的名义下大干快上的企业,没有同步重视并解决好环保问题,才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重创甚至是毁灭。而地方政府忽视环境、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做法又起了催化纵容的作用。
直到今天,沿海各地大的工业项目依然呈前赴后继发展的好势头。在天津、河北、大连,一批大炼化项目仍纷纷计划落户渤海岸边。在天津滨海新区,不仅是专家担心的海水淡化项目,第二个千万吨级大炼油项目也即将落地生根。此外,还有一个百万吨乙烯项目。这么多大的工业项目,如此密集的大产业布局,当地政府是否认真考虑过,对海洋的危害有多大,相应的对策措施是否到位。
为了更好地吸引投资,长期以来沿海各地实施了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但其对海岸原生态植被的严重破坏却鲜有人去关注。在海南,一方面热带滨海旅游度假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同时滨海房地产发展过猛,对沿海自然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前不久突发的秦皇岛部分海域石灰虫灾,造成扇贝养殖户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10月以来,福建连江养殖区暴发鱼类“白点病”,当地养殖户损失惨重。据专家分析,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超容量、超密度养殖,导致海水污染。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称,70%的监测海域水质不能满足其功能要求,四类和劣四类水质的面积超过55%。但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仍没有引起各地足够的重视,不惜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发展的“短视”现象仍大行其道。从面上看,尽管上上下下都大张旗鼓、强硬地采取了各类环保措施,但有多少是真正有效的?用环保总局官员的话说,对石化项目而言,现在的所谓“零排放”“循环经济”只是在炒概念。
看来,沿海经济发展亟需补上环保课。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之,必浚其泉源。”环境的好坏,事关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兴衰、百姓的安危,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转变急功近利、不计环境成本的发展方式,才是治本之策。
正如,海水淡化的后来居上是好事,石化项目的大干快上是好事,海水养殖的增产增收也是好事,但如果沿海经济发展起来了,沿海生态环境却破坏了,海洋污染程度加剧了,大开发导致大破坏,大发展导致大污染,那这样的开发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也绝非节能减排、保护海洋的长远之策,更非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利益。那么,这种不在乎环境的开发还是停止为好,这种不在乎海洋的发展还是缓行为妙。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