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开展

来源:水母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03:12 

“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举行(图)

昨天,“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举行开展仪式

“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举行(图)

市民在观展。初阳 摄影

“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举行(图)

市民在观看影展。初阳 摄影

“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举行(图)

见证北川重生。申吉忠 摄影

三年,弹指一挥间,仿佛一切就在昨天。

如今,旧北川的废墟上长出新绿,新北川的县城里人流如梭——北川,已然重生。

昨天,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三周年。“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在烟台市美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在由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烟台市美术博物馆主办,烟台市新闻摄影学会承办的摄影展上,YMG记者拍摄的百幅照片凝固的那一个个瞬间串联成一幅壮阔的图景。这其中,我们看到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看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烟台救援人员,看到羌寨里耸立的援建学校和卫生院,看到重回学校里孩子们的笑脸。

烟台力量,多个“第一”树起高山丰碑

本次“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精心遴选了100幅照片,分“救”和“援”两部分呈现。这些镜头定格了灾难的历史,定格了援建洒下的汗水和北川重生的瞬间。没有言语的过多表达,简洁有力的画面清楚地传达救、援和重生的瞬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痉挛,山崩地裂,中国进入了“汶川时间”。西蜀北川,滨海烟台;海山相连,血脉相通。大地震发生后,烟台市快速反应,紧急行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伸出援助之手。在前线,烟台消防、医疗、防疫等救援队伍,奋不顾身挺进重灾区,全力以赴实施救援。在后方,烟台大地奔涌着空前规模的爱心热流,从共产党员的率先垂范,到普通市民的捐款捐物,无不体现着烟台人民与灾区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

根据省里统一安排,烟台对口支援北川县白坭乡和漩坪乡。在整个北川地震灾区中,白坭和漩坪援建任务最重,条件也最艰苦。2008年11月27日,白坭小学、卫生院、文化站等7个白坭援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4月24日,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白坭,成为北川县馆内第一个完成援建任务的乡镇。同年6月19日,烟台援建漩坪项目交付使用,漩坪翻开新的一页。

据统计,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援建人员7000余人,共实施援(承)建项目29个,总投资约8.4亿元;为北川产业园引进项目2个,总投资2.9亿元;培训北川县党政、工业园区管理干部和计生、农业、林业等各类技术人员6批次共214人次。

温泉片区22号街坊安居房工程从单体到整体都是全省第一个封项、第一个通过竣工验收;北川产业园服务中心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已于今年5月5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7月30日正式交付使用,是北川新县城第一个竣工验收合格的房屋建筑,也是全省第一个正式交付使用的援建项目;北川产业园蒋家河、云盘河河道整治和15条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工程于5月20日完成,是北川新县城第一个竣工验收合格的市政配套项目;云盘河下游景观带和截洪沟项目于6月28日提前完成,是全省第一个竣工验收合格的承建项目。这些“第一”,是援建人员冒着泥石流、塌方和余震的危险,在高山之上树立的不朽丰碑。

北川重生,YMG记者全程记录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烟台传媒集团先后派出15批记者奔赴灾区各个角落,从地震发生近2个小时开始报道救灾重建的全过程,既是第一批进入灾区采访的媒体,又是始终关注灾区的媒体。YMG记者既是采访者又是救援者、建设者也是捐款者,在灾区现场拍回了6000多幅令人动容震撼人心的照片。照片的部分拍摄者在展馆内现场介绍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通过展示展现出救援中的抗震精神和烟台力量,给观众以感动、振奋和力量。

现场,六名深入灾区采访的记者变身现场解说员,帐篷里的故事、孩子们的娱乐,他们娓娓道来,更显生动。记者韩文友三次进入灾区,第一次是地震发生次日,第二次是震后第一个春节,第三次则是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一直对北川的建设十分关注,现在和北川的许多人都有联系,成为了好朋友。摄影展里有我最得意的一张照片,就是三千米的大山悬崖,当时惊险的场面我到现在记忆犹新。”

一幅幅精选照片刹那穿透画面,直指人心。市文联副主席王道兴看完照片说:“这种影像记录是很珍贵的资料。我虽然没有去过北川,但是一直通过媒体了解那里的情况,记者发回的消息很及时珍贵。通过报社记者的镜头,我们感受到了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精神。”

“总指挥”客串解说员,参观市民称被感动

刚从灾区回来半年多的贺业增也参加了摄影展,此前他担任烟台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的要职。尽管有入川采访YMG记者的现场解说,但是贺业增仿佛还是觉得不过瘾。那些日夜战斗过的地方,留下过援川建设者的汗水,白坭、漩坪的每一寸土地在他们看来都是那么熟悉。当一幅北川老县城的废墟照片出现在众人眼前时,贺业增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这个楼你看在照片里是在这个地方,其实地震让它足足平移了100米!”

当新建的漩坪小学以整洁明亮的形象出现在照片里,“这些教室可是九度设防!”而在一幅记录震区帐篷的照片前,贺业增说:“冬天我们盖6床被子,还带着帽子睡觉。”在北川第一座封顶大楼的照片前,贺业增则说:“我们当时四天起一层楼。”一些慕名而来的市民没想着还能听上“总指挥”的解说,感觉很是新奇。

王凯带着从黑龙江鹤岗过来的母亲和亲戚们来滨海景区游玩,老人看到有地震照片展览,立即提议要进来看一看。王凯说:“虽然平时经常关注地震灾区的新闻,但是今天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照片,也感受到了救灾援建工作的辛苦。很值得。”

83岁的曲大爷带着老花镜在照片前瞅了又瞅,“我在外面看到拱门,感觉救灾展览可不能错过。这些照片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做作的感觉,真实,真切,很好!”

摄影展带我重回那段救援经历

“现在看着一幅幅照片,当时的一幕幕场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昨天的摄影展上,不少市民来到展览现场,通过YMG记者的镜头,感受北川救援、重建的艰辛历程。在参观的市民中,一位年轻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一边看着照片,一边打着电话,在电话里跟朋友一起回忆当时亲历地震的场景。

年轻人名叫赵磊,汶川地震发生时,赵磊正在成都上大学,“我还记得,当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英语课,忽然整个教学楼就摇晃起来。”“一开始有点害怕,成都距震中只有90多里地,之后还是余震不断。”赵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到了第二天,成都的许多出租车都去参加救援了,学校也组织我们给灾区捐衣捐物,同时也组织同学去都江堰参加救援。“虽然只在都江堰待了一个周,但当时的场景一直铭刻在我心里。”

“看着这一幅幅照片,又把我重新带回到当时参加救援的经历。”赵磊告诉记者,他看着摄影展,情不自禁给他的同学打电话,一起回忆当时的情景。(宫铭源)

“100张展出照片我都翻拍了”

昨日上午不到8点,一批批驻烟高校的大学生就结伴来到烟台美术博物馆前,等待参加此次“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通过照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川灾区的情况,也算是一种纪念的方式吧。”鲁东大学的周亮说。

除了一路认真倾听YMG记者的讲解,不少大学生在看了一圈之后,还“原路返回”一张张重新仔细观看。作为YMG校园记者的大学生原芳说,最让她震撼的照片是YMG记者韩文友拍摄的一组照片,“看着照片,汶川地震的场景再次清晰可见,除了为灾区人民感到心痛,记者们不顾安危第一时间前往灾区的精神,真是让人特别感动。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这些真实的照片。”

在展厅内,来自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的张倩一直忙着用相机给照片拍照。张倩说,得知汶川地震后,她很想前往灾区当一名志愿者,可当时尚在高中的她没能实现这一心愿。“每张照片都让人特别有感触,或是沉重,或是感动,特别是‘援’的章节,满满都是希望和温暖。所以所有照片我都翻拍了,想以后整理成一本纪念册,以后每到汶川地震周年日,我都要拿出来看看。”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