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立法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天气网   发布时间:2011-05-11 13:51:35 

在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暨汶川地震三周年来临之际,中国气象局召开了2011年防灾减灾日媒体通气会,介绍了“十二五”期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思路及措施。

10日14时30分,中国气象局2011年防灾减灾日媒体通气会现场。(关禺 摄)

10日14时30分,中国气象局2011年防灾减灾日媒体通气会现场。(关禺 摄)


“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相关考核体系中,纳入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运行和维护的财政投入渠道中。通过充分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部门联动协调委员会、联络员会议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消息树”,实现部门间的灾害应急响应联动、信息通报共享联动、灾害预报会商联动,打破过去封闭的部门行政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配合、高效联动,实现综合防灾减灾。以社区为载体,以公众、企业、社会组织为主体,以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为骨干,以政府组织管理为主导,以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灾害管理为目标,改变气象灾害防御中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成由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组成的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气象灾害,尤其是对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性连续监测。加强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传播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及时准确地“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全面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需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风险因素,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信息员和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大面向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气象灾害防御法》的立法势在必行

2011年3月9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就气象防灾减灾等热点问题答记者问(关禺 摄)

2011年3月9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就气象防灾减灾等热点问题答记者问(关禺 摄)

为更好地将灾难防患于未然,《气象灾害防御法》的出台势在必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今年两会期间曾强调:“《气象灾害防御法》的出台除了对各级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预报、监测和评估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之外,最终的目的是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更加准确、精确的预报预测,将人民群众在遭遇极端事件时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法》的初衷。”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