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启动“黄蓝融合”发展引擎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14:28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091123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14日,又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作为两大经济区完全重叠的唯一城市,集两大经济区建设重任于一身,“高效生态经济”的共同发展目标,让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实现有机统一,也让东营找到了充分用好国家战略,开启发展的引擎的“金钥匙”,那就是——“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

东营,无论从区位、自然资源来看,都天生是一座流淌黄色和蓝色血液的城市。在区位上,东营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岛环抱的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从资源方面看,黄河孕育了广阔的三角洲,每年新增土地近3万亩。东营海岸线长413公里,占全省的1/7,滩涂面积120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

翻阅两大《规划》,我们不难发现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两者的内涵相近、目标相通、产业相承,是紧密关联、有机统一的。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陆为主,有陆及海统筹发展,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全国宜居宜业城市;建设蓝色经济区,以海为主,由海及陆统筹发展,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波对此如是说,我们在发展理念上决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待两大经济区的建设,更不能把两者分割开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必然要求搞好海陆统筹,科学开发利用陆上资源和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经济区也同样要求实施海陆统筹,实现海陆一体联动发展。

根据黄蓝《规划》总体功能定位,统筹考虑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海陆统筹、由陆及海、梯次推进、一体发展的原则,科学开发海陆资源,培育海陆优势产业,优化提升战略布局,构筑“一带、一轴、两极、三城、六区、十园”的总体开发框架,打造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带、一轴、两极、三城、六区、十园”的战略布局,简而言之,可以这样表述:沿413公里海岸线,打造北起河口顺江沟、南至广饶小清河的黄河三角洲蓝色经济带;以138公里黄河段为轴线,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形成黄河两岸开发保护轴;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及东营港区为核心,形成南部北部两个经济增长极;重点建设中心城区、滨海新城和东港新城,建成多个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在临海区域集中布局建设东营港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广利港临港产业区,打造海洋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区;抓好广饶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垦利经济开发区等十大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县域高效生态经济与蓝色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在这一战略布局中,推动市属经济和县域经济并驾齐驱的特质凸显。“六大主体产业区”是市属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重点区域带动的火车头。东营港临港产业区,加快推进五大生态工业园区和两大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大型跨国集团,集中布局大型化工项目,打造生态化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港”。生态旅游区,打好黄河入海口这个世界级品牌,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大公司开发,积极创建5A级旅游景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重点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拉开发展框架。高端产业区,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紧扣高端产业区定位,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培育高端产业集群。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集中布局一批服务业大项目,打造贯穿中心城的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和沿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广利港临港产业区,与中心城区和周边园区发展紧密结合,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等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蓝色经济板块。

而“十园”则是各县区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东营区依托胜利工业园,将海洋石油装备产业列为发展重点,以科瑞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引进实施一批海洋石油装备项目和高端项目,开发一批特色高端产品。今年,他们重点推进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平台、高端石油装备制造等七大重点建设工程,自2月份以来,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重大项目推进活动,将新上和续建项目达130个,概算总投资539亿元。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的交汇融合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腾飞崛起的引擎已经开启,东营必将开创黄河三角洲灿烂辉煌的明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