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不要变成了“填海经济”

来源:中国经营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14:37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十二五”开局之年,众多省市无不摩拳擦掌,相继制定了高调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要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则成了临海省份手中高举的“尚方宝剑”,在海洋经济的号召下,加速进军蓝色海洋的步伐。

20111月初,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根据该《规划》,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3月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又获国务院批复通过,按照《规划》,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2.6万亿元,占全省的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万元;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广东省也即将出台“海洋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定为“十二五”期末,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20%。至此,中央已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定调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三驾马车。“海洋经济”一词也由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

其他临海省份也都有自己的步子。如《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到2015年,海南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1274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5%提高到2015年的30%。再如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占全省GDP28%,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让人看着眼花缭乱的规划、数字,让人看到地方政府对于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心。但是,各地的这些发展规划在一哄而上的同时,目的也并非全是发展海洋经济那么单纯,地方致力于打造的所谓“海洋经济”其实仍然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

对地方政府来说,海洋经济是一个很好的由头,起码可以大搞填海圈地,因为这是个很现实的诱惑。看看多个地方的海洋经济发展计划,都能看到填海造地的安排。例如,广东省曾强调,“要科学合理利用广东省海洋空间资源,选划一批大型围填海备选区,积极为我省缓解用地紧张问题献计出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明确指出了要向海洋要地。再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其获批为山东省“用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规划中就提出,要“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鼓励围填海造地工程设计创新”。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其中需填海造地就达420平方公里。

填海造地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以浙江舟山为例,据国内媒体报道,通过小岛做“基点”的围海造地,目前的综合成本在8-10万元/亩,而当地土地出让价一般在80万元/亩以上。出让的土地被建成企业后,还能带来税收、就业等多方面利益。这意味着,仅仅是填海造地的利润已经达到了800%-1000%。这也就不难想象出,“围海造地”会给地方政府和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吸引力了。而如果像其他一些地方把地直接卖给开发商的话,那其中利润就更是会高得令人瞠目结舌。

同样,地方官员更是完全不讳言对土地的渴望,在填海面积达35.23平方公里,欲打造海上人工岛群的山东省龙口市,当地官员就表示,“最大的瓶颈不是资金,而是土地。”而据山东省海洋渔业厅相关人士称,通过龙口人工岛群项目建设,可为龙口市一次性解决建设用海()指标5.28万亩,相当于2009年龙口市建设用地指标的210倍。仅土地这一项,就足以使龙口市借岛实现新的突破。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工业化、城镇化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各种资源局限开始日益明显,尤其是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在此背景下,急需寻求一个新概念来突破,而“海洋经济”正是这样一个概念。但从各个地方政府对填海造地的渴望来看,令人担心“海洋经济”可能会变成“填海经济”。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