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1987年我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文章《追求合理的三维战略边疆》,认为中国的海上边疆具有不稳定性和重叠性的特征,是一个定时炸弹,早晚要爆发。现在看来,当初的战略判断并非杞人忧天。
我认为,边疆概念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地理边疆”,另一个是“战略边疆”。国际法确认的“地理边疆”,即法理上的领土领海领空,它是比较确定的。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和军事科技的发展,只用地理边疆概念来考虑问题,在应对国家安全战略上已远远滞后了,必须拓展到有弹性的“战略边疆”层面。
在陆地上,战略边疆和地理边疆通常是一致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做到。中国的地理边疆和真正控制的战略边疆就不一致。中国东北、西北边界,通过双边谈判现在基本确定了,但是中国与印度交界的东线西线是失控的。所以,在陆地上我们的地理边疆是不完整的,战略边疆也是不完整的。至于海上地理和战略边疆问题,就涉及到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的问题,从建国以来一直和相关国家在部分地段存在争议,但是最近几年来在海上疆域问题上中国与美、日、越等国的争议明显升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是伴随着中国崛起,我们的经济实力大大提升,国防力量也处于康复阶段,尤其是海上力量的恢复比较明显。然而,以日本、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习惯于中国在大陆上的封闭弱式状态,不能接受和适应中国的力量出现在海上。我曾经和日本防卫厅研究人员交流时说过:“日本不少人看到中国发展海上力量,突破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就感到中国对日本构成威胁,根本原因是日本一直视中国是东亚病夫,认为中国应该远离海洋蜷缩在大陆上活动,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是一种歧视。现在当中国进入康复阶段,要恢复海上活动了,日本就不习惯了,感到受威胁了。”
二是伴随着中东伊拉克战争、中亚阿富汗战争基本结束,美国腾出手来要重返亚洲。美国的统治精英和理论界中一直有一种声音视中国为挑战美国的最大潜在敌人。从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上,海上疆域最有文章可做,于是美国以天安号事件及南海争议为引子借题发挥,积极介入并想进一步操控局势,试探中国的反应,给我们出难题。
因此在海洋问题上,中国的态度和战略选择非常重要,处理不得当后果很严重。中国制定海洋战略既要符合和平崛起的基本理念,也要考虑近、中期的国际形势、背景的变化和机遇。
其实,摆在中国面前的战略选择十分有限,大体有两种:“维持现状”和“改变现状”。
“维持现状”中可以分成两种:“永久维持”和“暂时维持”。“永久维持”就是默认无限期地推迟解决钓鱼岛和其他争议岛礁,实际上意味着永久丢失,;“暂时维持”是策略性维持,维持10年或20年,等我们进一步强大后再改变现状。总体来看,维持现状虽然可换来某段时期的相对平静,然而夜长梦多,特别是越到后来子孙后代对二战的概念和中日战争的历史可能越来越淡漠,解决这一问题的动力和机会令人担心。
“改变现状”又可分为“文改”和“武改”。“文改”当然应该放在首位,例如可以通过双边谈判来操作。此外文改还包括诉诸国际裁决,或者国际调解等方式。这些文改手段,都需要事先的舆论和法律、历史、地理等各种资料的充分准备,才有可能使谈判谈得巧,官司打得赢。扩大捕鱼区,在争议区抵近对方勘探和开发油气及海底资源,挤压入侵者的侵占范围,也是文改的重要手段。不要怕出现磨擦甚至冲突,冲突就按冲突的办法应对。文改的最好结果,当然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三寸不烂之舌,退兵百里。”但难度也是最大的。
当文改完全走不通时,就应考虑采用武改方式。用武改也并不意味一上来就用军队,可以参考韩国夺回独岛控制权的办法,先民后军。可出动民兵或海上民事管理系统的力量夺回岛屿的实际控制权,形成既成事实。如果对方出动军队对抗,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坚决以军事行动保护成果。因为武改涉及军事冲突,对周边和地区局势将会产生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在时机上掌握得当,行动坚决,有理、有力、有节,不必顾虑太多。我们在1974年的西沙之战和1988年的南沙之战提供了这方面的实证,此外俄罗斯在惩治格鲁吉亚对付北约挤压采取的军事行动也是佐证,如果不够强硬和坚决,就难以达成战略目的。
文改和武改相结合,互为支撑与补充,适时相互转化也是很好的改变现状的重要方式,例如“兵临城下”,“以战逼和”,以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综合压力迫使对手妥协等。
为什么我倾向于“改变现状”,因为维持现状就是保留定时炸弹,会让我们长期不得安宁。此外维持现状如果拖得时间太长,民族情绪淡化,就会被迫走第一条路,那就是永久丢失。二战时期,日本作为战争发动国、入侵国和战败国欠中国太多,战后中国既没有要求战争赔款,又没有完全收复失地,现在,在钓鱼岛等涉及中国领土问题上我们应该理直气壮。而在南海更是如此,我们完全处于被瓜分状态,这是不正常的,我们有充分理由让它们恢复正常,这里与傲慢自大无关,与国家主权和尊严有关。
总之,在战略选择上改变现状利大于弊,维持现状弊大于利。改变现状的时机选择当然要适当,“先文后武、文武结合;先民后军、军民结合”是改变现状的基本方式。要力求以最小代价达成战略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改和武改方面做好许多实际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
改变现状可能和“韬光养晦”低调忍让的要求有些矛盾,但和第二句话“有所作为”是完全一致的。我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透明度必将水涨船高,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韬光养晦”的要求自然会逐渐淡化,而“有所作为”才是对中国崛起长期起作用的。
作者系解放军防化学院原副院长,原总参谋部某部副部长,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