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令人忧虑加强海洋灾害预警势在必行

来源:田小明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9:36 

《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是自1989年以来国家海洋局发布的第16个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该公报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海洋环境状况,但其中频频出现的“污染严重”“严重污染范围增加”“污染范围扩大”等描述令人触目惊心。不得不面对的是,我们所得到的是一个令人忧伤的结果:我国海洋环境质量使人堪忧。

2004年,是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资料最完整的一年。为了准确掌握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我国有130多个机构承担了海洋环境监测任务。同时,共设立各类监测站位4800多个,获得100余万组监测数据。期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共动用各类监测船只200多艘,航时12000多个小时,总航程约10万海里。出动海监飞机218架次,航时528小时,总航程近12万公里。仅这两项航程,足足可以沿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走十多趟。

人们总希望我国的海洋天蓝水碧,但监测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这里摘录其中几组:

2004年,我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的面积一年中整整增加了2.7万平方公里;我国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比2003年增加了0.7万平方公里;国家海洋局重点监测的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有24个超标排海;由长江、珠江、黄河等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为1145万吨;全年发生赤潮的总面积为26630平方公里,而2003年还是14550平方公里,新增赤潮发生面积为12080平方公里。

2004年,国家海洋局在继续加大河流污染物入海、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等监测力度的同时,新增加了沿岸排污口污染排海和贻贝监测;首次在我国近岸海域设置了15个生态监控区,标志着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从之前的污染物监测走上了污染物监测和生态监测并重的道路,也标志着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开始与国际接轨。海洋环境质量监测不能直接减少海洋环境污染,但却可以告诉我们真实的海洋环境现状。

《200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的发布,则使我们感到欣慰。海洋灾害是可怕的,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采取有效的预警机制和措施,就可以将其危害程度减少到最小。

以赤潮监测为例,2004年,我国发生赤潮的面积超过以往任何一年。但2004年由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却只有6.5万元,这是一个低得让人吃惊的数字。究其原因,国家海洋系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赤潮应急响应机制。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林山青介绍说,一旦监测到赤潮灾害发生,我国沿海当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就会启动赤潮应急预案,密切关注赤潮动态,及时发布赤潮灾害预警,同时加强赤潮毒素检测。赤潮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减少了赤潮灾害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确保不让受赤潮毒素污染的水产品进入市场,从而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2004年“艾利”风暴潮灾害预警报。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叶琳介绍,“艾利”风暴潮在福建省登陆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准确预报了“艾利”的路径并及时发出了预警报。此次“艾利”风暴潮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人,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这也凸现了海洋环境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巨大作用。

据了解,除了现有的海洋防灾、减灾机制外,国家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我国的海洋预警机制。国家海洋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协调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海洋环境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广大沿海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现实让我们警醒,我国的海洋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下大力气来治理陆源污染物排海问题,必须严格执法,加大整治力度,以有效改变海洋环境状况。无论是海洋环境保护还是海洋灾害预警,目标是相同的,正如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在《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前言中提出的希望:“通过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更加关爱海洋、保障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1月17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