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李珠江局长高度评价深圳市人工鱼礁建设

来源: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4:13 

李珠江局长参观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建设施工现场

在全省人工鱼礁建设五周年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珠江充分肯定了深圳市人工鱼礁建设工作成绩,认为深圳市经验全面、具体、更具指导性。主要表现有三点:

第一,抢抓机遇,主动作为。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其经济总量一直处于“领头羊”位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深圳已进入一个海洋经济高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滨海城市的矛盾期。深圳市海岸线长218.2公里,是个用海比较活跃的城市,在2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码头、航道、锚地遍布,可供利用海域资源十分匮乏。如何有效保护蓝色国土资源,做到适度开发与有效保护并举。深圳市海洋渔业局从实际出发,抓住全省建设人工鱼礁这一有利机遇,主动作为。全省人工鱼礁建设总体规划之初,深圳并未列入其中。但深圳农林渔业局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为己任,积极编制规划,向省人大、深圳市政府以及省海洋与渔业局积极宣传深圳建设人工鱼礁的重要性。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下,于2002年5月完成规划并获通过,计划在杨梅坑、东西冲等海域建设4个人工鱼礁区,计划投资 9000万元,省仅仅给了500万元的调剂资金。目前已经完成了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建设,全省首座开放型人工鱼礁也落户深圳。这种不等、不靠、不要,主动作为的精神,是深圳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垦荒精神的真实写照,值得学习。

第二,理念创新,科技先行。深圳市农林渔业局早在向该市政府申请人工鱼礁建设立项时,率先在全省提出建设人工鱼礁就是海洋植树造林“建造海底森林”这一理念。这是一个科学的,创新的理念,有了这种理念的支撑,带来了深圳市人工鱼礁礁区规划的科学性,礁体设计的复杂性,同样也就培育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从对杨梅坑礁区水下跟踪调查所显示的各种数据看,该礁区海洋生物物种,优质鱼类的种群及数量均位于全省同类礁区之首。为什么同一海域,同是人工鱼礁产生的集鱼纳鱼效果却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只有一条,就是讲科学与不讲科学不一样。深圳市人工鱼礁礁体的设计,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礁区底质和生物资源状况,海流流向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有利于不同海洋生物快速附着,有利于海洋鱼类栖息、觅食、聚集、繁殖的多样型的礁型,以礁体的多样型和礁体内结构的复杂性培育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这种讲科学,用科学的做法值得效仿。

第三,自力更生,注重实效。深圳市人工鱼礁建设在坚持科学选址、科学设计、科学管理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礁区水下效果的科学跟踪调查。人工鱼礁建设成功与否,衡量的标准就是“三看”:一看人工鱼礁礁体投放后,礁体是否有海洋生物快速附着;二看礁区邻近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状况是否得到明显改善;三看礁区邻近海域优质鱼种的种类及数量是否明显增加。要获得这些数据就必须依靠科学的装备,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跟踪调查。深圳市海洋渔业服务中心作为深圳市人工鱼礁建设的承办单位,在市局的领导下,依靠自身的财力,购买水下潜水设备和器械,组成技术小组,从礁体制作到投放,始终坚持“三到位”,即:礁体投放前清点礁体数量到位;礁体投放时水下定位到位;投放后礁区生物资源状况跟踪调查到位。这些工作都是通过现代装备一一记录在案。既方便建档,又为在建的其它礁区提供真实可靠的技术参数。这种利用现代装备将看不到的人工鱼礁议案变成看得见的议案的做法,值得推广。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