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烟台,这个有着“五线谱”绿化带护栏的诗意港城,正在抓住国家战略机遇,放飞蓝色经济的梦想。
这些天,烟台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蓝色经济”;领导开会讲话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蓝色经济”;甚至市民的街谈巷议,也把这个新鲜的词眼挂在嘴边。
今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让烟台人乃至整个山东人引以自豪的是,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1月14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大会,发出了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总动员令。
2月23日,烟台市也召开专题动员大会,提出“要当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宏伟的目标,缘自特定地理位置催生的使命感。在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中,唯有烟台横跨黄、渤两海,且地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力板块,全市14个县(市、区)被新规划全覆盖。
高远的定位,源于十足的发展底气。650万烟台人民,在1.37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已创造了年生产总值超4000亿元的经济规模。
“靠海而生”的烟台人,一直有“迎海而上”的禀赋。1991年,这个市就提出“海上烟台”战略宏图;2007年,更是把发展临港产业作为经济升级的“重头戏”。在这两个历史节点上,市里都成立了海洋经济推进委员会,正副主任由党政“一把手”担任,倾力深耕蓝色沃土。
可以说,烟台人发展的目光,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海洋。
今天,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战略,更让烟台人如鱼得水,挺进海洋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从国家战略的旁观者到承担者
什么是蓝色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既开发又保护的海洋经济。
传统的海洋经济,主要是养殖、捕捞为主的海洋第一产业,很大程度上是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向海洋索取。
蓝色经济,重视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注重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蓝色是海洋的本色,也是生态的质量,环保的层次。记者迈步在烟台的海滩边,映入眼帘的海水是湛蓝的,天空是蔚蓝的,呼吸到的空气是清新的。这里没有灰霾,没有袭城扰民的恶臭。
以机械、电子、食品、黄金为传统支柱产业的烟台,以往发展的环境代价较小,人们守护着一个优美洁净、生态宜居的海滨城市,有足够的理由让“蓝色经济”名至实归。
尽管跻身于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成就了昨天的辉煌,但烟台人并非没有遗憾,那就是这个城市过去一直未能进入国家战略的视野。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地方。“十一五”期间,烟台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产业结构优化步履坚。除了原有支柱产业持续扩张,汽车、手机、电脑、船舶、葡萄酒等产业集群快速膨胀。这个市引进的企业和产业,都着眼于“高、大、精、强”:富士康、大宇造船、通用东岳汽车等。在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已达44%。
时来运转。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烟台部分进入;这次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烟台全域进入。烟台从国家战略的旁观者变为主要承担者,而且是集两个国家级战略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一个省级战略于一身的城市。
“战略叠加”获得的是空前的政策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试点方案》,直接提到烟台的目标和项目有150多个。该市市委书记孙永春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我们必须把上级的支持当作发展的机遇、把领导的要求变为前进的动力。”
战略地位高了,目标要求不能低
站在新的发展制高点上,烟台人已经大手笔绘就了一幅新蓝图。
在该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高端产业科副科长张丰奇接受了记者采访。
“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战略地位的提升,更是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的提升。”他说,“本着梯次推进的原则,烟台将着力在‘一核、两带、全覆盖’上拉开空间布局。”
“一核”,就是以中心城市2722平方公里土地及所属海域为载体,打造全市蓝色经济核心功能区。
——通过推进重大蓝色项目、规划建设滨海新城和蓝色园区等,加快中心城市 “东拓、西扩、南延、北展”进程;
——以建设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引领,打造海洋科技研发应用、高端产业集聚辐射、物流商务服务、生态环保示范四个高地,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按照国务院《规划》要求,主动与威海联合对接,搞好烟台—威海城镇组团建设,争取烟台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较大城市”,成为全省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两带”,一是以909公里海岸岛岸线为基轴,打造蓝色经济沿海隆起带;二是以各具风情的海湾、星罗棋布的岛屿为依托,打造蓝色经济战略支撑带。
“全覆盖”,就是实施大时空发展战略,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逐步从沿海走向内陆、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浅海走向深海,形成全方位发展格局,使“蓝色”成为烟台最靓丽、最鲜明的发展标识,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经济增长点。
抢抓战略机遇,关键在行动
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仅开了1个小时,4个单位发言都控制在5分钟内。精简的会议形式,蕴含着深长的意味——不尚虚言,只争朝夕,马上就干。
就在动员大会次日,即2月24日,烟台却开了一个抓落实的会议——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融资洽谈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联袂出席,与18家驻鲁金融机构负责人商讨项目贷款等事宜,寻求金融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支持。
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2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项目推介会上,烟台市一举签下了四个大单,其中有国际商务城、无线宽带物联网产业示范园等项目,总投资达485亿元。
眼下,在烟台这片热土上,海阳到即墨的一座跨海大桥正在加紧施工;投资200亿元、填海面积35.2平方公里的龙口人工岛,正不断从海面隆起;长岛旅游休假岛开发对接现场会已开过不止一次,3月2日下午,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杰又上岛“抓落实”去了,以致无暇接受记者的采访。
市委、市政府层面,一个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委员会已经成立,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挂帅,15位市级领导分工负责,23个市直部门共同参与,全面加强一应事务的协调。
春节过后至今,“市蓝办”的8个工作人员天天加班加点,忙着修订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实施细则,制订干部考核细则。
“激情创业,精彩开局”。在烟台,“争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排头兵,行动是关键”,已经成为从市领导到一般干部乃至民众的共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