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贤忠:关于对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认识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50:23 

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渔业生产各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渔业产出能力。一个地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是这一地区渔业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

一、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水产品基本供应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是建设现代渔业的根本要求。传统渔业生产分散、粗放、单位水面生产能力低,不符合现代渔业发展要求。其次是确保水产品基本供给的客观需要。据农业部统计,过去10年,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其中人均消费水产品增加了6成,在肉、蛋、奶、食用油等食品中仅次于奶类,水产品已成为城乡群众新生活的基本需求,保障水产品供应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第三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渔业发展实力和渔业地位的重要体现。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重小,在大农业中老是处于“老五”的位置,政府领导就不会重视,相应的支持政策也不会大。

我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海上山东”战略,大力推进沿海浅海滩涂开发,有力地提高了全省渔业生产能力,到2010年,我省水产品总产品已达780余万吨,约合全省人均80公斤水产品。但从780万吨水产品种构成来看,鱼虾类产量仅为300万吨,不足一半,其它多为带贝藻类产品,就是这300万吨鱼虾类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海洋捕捞的低质鱼类直接成为鱼粉原料。也就是说在我省780多万吨的水产品产量中真正能形成有效供给的鱼虾类不超过300万吨,约合人均60斤。而广东省水产品产量700万吨,其中鱼虾类达440万吨,占总产量的63%。这说明我省的水产品产量并不是多了,与广东相比,与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比,有效供给能力还不够。因此,在“十 二五”时期,大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水产品的有效供给,仍是渔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我省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挑战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省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形成良好基础,到了一个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新时期。但推进这项工作既存在老问题,也面临一些新挑战。一是渔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短时间内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难以逆转,特别是生态系统结构失衡、传统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的灭失,都将持续影响渔业生产特别是海洋捕捞生产。二是传统渔业发展空间缩小。这主要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制度的双重作用下,渔业水域滩涂被占用增多,一些传统的养殖水域滩涂变成了建设用地。三是渔业发展基础薄弱。与农业相比,各级对渔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渔业基础保障能力和抗击自然风险的能力还很低。四是渔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我省渔业产量十几年、二十几年保持全国首位,很大程度上的得益于上个世纪大力发展近海捕捞业,目前海洋捕捞产量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近海渔业资源衰减,海洋捕捞产量的下降,对全省渔业产量带来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对海洋渔业发展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加强渔业资源修复与保护、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和远洋渔业等,在全国率先走出了很好的路子。同时,渔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科技、市场、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和监管体系需要完善。这些制约着我省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把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十二五”全省渔业实现更大发展

当前,中央和省《十二五年规划建议》都对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水产品规模养殖做出了部署。这为我省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应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稳定和完善“一项制度”,拓展“两个领域”,强化“五个方面的支撑”。

稳定和完善“一项制度”,就是要稳定和完善渔区基本经营和保护制度。这是渔区政策的基石,也是确保渔业发展的根基。这项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稳定渔区基本经营制度,现有滩涂水域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促进承包经营权流转,这有利于发展渔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二是完善渔业基本水域保护制度。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防止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导致农业衰退、农村凋敝,并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渔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渔业基本水域还没有明确的保护制度,直接成为工业化、城镇化侵占的领域之一。近几年我省沿海城市清理的养殖用海面积达几十万亩。渔业基本生产水域不稳定、保护制度不完善,势必会挫伤到渔民养鱼的积极性,影响到整个渔业产业稳定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的落实,划定基本渔业保护区,实行红线管理,对重要的渔业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野生植物保护区、名特珍稀水产品养殖区等实行强制保护。

拓展“两个领域”,就是向陆上拓展,向海上深入。从陆上看,我省渔业水域滩涂资源存在局部利用饱和、传统空间缩减和整体开发不足、新的空间巨大并存的局面。发展潜力在沿黄、黄河三角洲以及内陆湖区等宜渔荒滩荒水荒地的开发。目前黄河三角洲有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1万亩、滩涂360万亩、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适宜渔业开发;内陆有近1000万亩水面和盐碱涝洼地利用率也较低。这些地方渔业开发的出路在于转变养殖方式,强化生态、高效、特色定位,方向在于稳定一家一户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标准化生产,成败在于抓好水产品质量的监管和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的防控。开发这些资源还要处理发展渔业与保障耕地种粮之间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在挖塘养鱼上有顾虑,担心减少了种粮面积,不好交待。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地方种植粮食作物收益率很低,通过以渔改碱、上粮下渔、鱼藕混养等生产模式,单位土地收益得到了成倍提高,农民得到了实惠。要强调渔业是大粮食的概念,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强调渔业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把宜渔黄碱地开发纳入各级政府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从海上看,加快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是缓解陆域资源环境制约、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趋向。目前许多国家已将目光投上海洋,将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等寄托在海洋开发上。我省海域面积广阔,渔业今后要有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还是在海上。据908调查数据显示,我省潮间带和-50米以内海域面积达97500多平方公里,其中海岸线至零度等深线(潮间带)海域面积为2400多平方公里,约合360万亩,开发了约80%;零度等深线到-3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5.8万平方公里,约合8700万亩;如果从零度等深线到-50米等深线算海域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约合1.4亿亩,这个区域的海域仅开发利用了1.7%。“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省海洋渔业开发应继续坚持从浅滩向深水、从海面向海底、从近海向远洋的发展思路。滩涂与近海要形成以贝藻养殖为主的碳汇渔业和生态健康养殖为主导的现代渔业产业带;近海要形成渔业资源修复和科学合理捕捞相统一的海洋牧场;海外要形成大洋渔业、渔业合作开发和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全面发展的格局。要围绕国家和省大的形势和海洋战略,策划、包装一批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大项目,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基地的推动,促进我省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要强化五个方面的支撑保障。一是强化政策支撑。进一步完善渔业补贴制度,扩大渔业补贴范围,在已有扶持政策减弱的前提下,重点增加渔业良种繁育、远洋渔船改造、生态增养殖、碳汇渔业、海外渔业发展、渔业保险等补贴,积极争取渔港、执法船只、渔业病害检测以及水产品质量监管等基本建设投资。二是强化资源环境支撑。实行严格的基本渔业区保护制度,加大渔业资源修复的规模和力度,探索近海渔业资源量和捕捞强度相适应的生产模式,落实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三是强化物质装备支撑。加快推进渔业生产机械化,扩大设施渔业发展规模,提高渔业物质装备水平,走生产设施化、技术现代化、养殖工厂化、管理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四是强化渔业科技支撑。渔业是依靠科技进步而发展的产业,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渔业经济内生性增长,都离不开渔业科技创新驱动。要加强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体系、产业技术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好渔业品种、防病、质量安全、深海开发以及渔业节能等技术问题。五是强化渔业抗御风险支撑。渔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一些极端异常天气、自然灾害、渔业疫情和市场波动,都会给渔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甚至毁灭性损失。要牢固树立渔业防灾、抗灾、救灾的思想,完善各项保障体系,制定各种突发情况应急预案,提高渔业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渔业稳定、安全生产。

作者:高贤忠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