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中关系在“动态调适”中前行

来源:西陆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1:50:45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的此次国事访问最大的意义在于,在美中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2010年之后,双方对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双边关系进行目标再确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保持双边关系的基本稳定进行战略再保证。

19日,在“胡奥会”后,双方达成共识,美中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在经历了2010年美中关系的跌宕起伏之后,双方更加意识到,在两国战略互信不足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背景下,美中大国为了共同利益,合作伙伴关系应向前推进。“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就是将过去中方一再呼吁的“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化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从这点看,此次胡奥会达到了预期目的。

美中之间有台湾、西藏、贸易、人权等存在几十年的老大难,也有军事、人民币、海权、太空、互联网、自然资源等伴随中国崛起出现的新矛盾,还有核不扩散、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虽是共同挑战,但两国利益着力点和解决优先顺序不同的大问题。即便是老大难问题,也会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出现新现象和新趋势。

从过往美中关系的波折中可以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时候两国能够互相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能够以平等互利的精神进行合作与对话,两国关系就能比较平稳地发展。

如果将这两点放在中国迅速崛起与美国相对衰落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就更加凸显两国在形势快速变化时,及时进行利益和政策调适的必要性,最根本的是不挑战对方的核心利益,通过务实合作和密切接触,减少猜忌,增进互信。

双方应在经济、军事、安全领域以共同利益为依归,进行“动态调适”。经济方面,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顶住冲击、快速复苏,而美国经济仍在艰难爬坡,美国人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增强,这是情有可原的。双方都应当意识到,全球化时代大国之间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存共荣,更何况两个大国的经济依存度已到难舍难分的地步。任何一方保护主义泛滥,限制的不只是对方,长远看损害的是自己。两国经贸摩擦的解决要靠发展,而不是靠限制。

在汇率问题上,人民币市场化是中国经济长远再平衡所必需,但短期而言,强迫人民币骤然升值,对缩小美国总体贸易逆差并不能立竿见影,却沉重打击中国外向型经济,终归损害美国利益。更何况,美国经济也需要再平衡,量化宽松政策与美国经济应走的财政可持续之路背道而驰。

军事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拥有辽阔领土、漫长边界、广阔海域的中国,壮大军力势在必行。中国为了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生命线,扩大海军和空军活动范围乃大势所趋。无论是航母、反舰导弹,还是射星、隐形飞机,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有扞卫自身利益的威慑力,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会改变防御型的国防政策,对外扩张。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强调“行动自由权”,冷战结束后美国走遍天下,畅行无阻,但在中国军队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的今天,两军遭遇的可能性增加,海上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防范擦枪走火,不能按传统方式,即只准美国自由航行天下,不许中国迈向深蓝海洋,而是应当制定行动规则,避免对峙。

安全方面,对于核不扩散、气候变化等两国利益侧重点不同的共同挑战,双方需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承担起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朝鲜问题,中国因为担心朝鲜半岛局势恶化,危害自身利益,反对以动武威胁施压,不能被视为有意与美国分庭抗礼。而对于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美国更必须谨言慎行。

在国力此消彼长的博弈中,要在政策上做有利于各方的调整,首先需要心态上的适应。

对于美国而言,“老子天下第一”当惯了,能否真正接受中国的繁荣和强大?别国的利益是否只能服从美国的利益?要中国承担责任,能否真正平等地对待中国?归根结底,美国应当改变在国际事务中的唯我独尊心态和霸权主义做法。

对于中国而言,国力逐渐强盛,但也不是要抛弃“韬光养晦”的原则。中国融入国际体系获益良多,因此,中国不会去充当一个现有国际秩序的颠覆者的角色,而是要学会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必须摆脱历史屈辱感,以从容的大国心态面对世界。只有这样,现有大国与新兴大国才能避免战略摊牌,在不断调适和磨合中保证关系不出轨,在颠簸中继续前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