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随着国外越来越多“中国经济总量将成世界第一”的预测,西方对“中国崛起”的讨论逐渐转向如何应对“中国第一”、“中国取代美国”的状况。类似观点的流行将对中国产生何种影响?中国国民情绪是否过分乐观?中国又应如何应对?为此,《环球时报》邀请了四位知名学者进行解读。
中国被高估了?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家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实力,另外一种是概念性的假设。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对中国力量的假设?这是因为在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的国内外矛盾跟以前不一样了,欧洲政府陷入赤字危机,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对自己也缺少信心。但中国却有效抵御了这场危机,其实不止中国,印度也是这样。加上中国经济总量很高,就会容易让人过高估计中国的实力。另外中国的很多表象也给人这种感觉,比如承办各种大型盛会,但中国人均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中国被高估了。
达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理性来看,中国在很多领域成为世界第一,这很正常,尤其总量第一更是非常正常。需要注意的是,成为第一会给外界带来很大冲击。我们自己会不太看重这个总量第一。中国人通常会认为,中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较落后,哪谈得上是第一?不过,在国际关系上,各国国力比较很大程度是以总量衡量的,只有大国才能制造航母、新一代战机和航天开发等。因此,这就形成一种矛盾:外国人看中国看总量,中国人自己看中国则看人均,视角不同就带来很大的认知落差。必须认识到,外部这么讲,就是从总量出发感受中国,并不纯粹是“忽悠”,而中国人要做的就是不要因此冲昏头脑。
吴心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西方人习惯了300 年来在世界发挥主导作用,很难接受非西方世界的国家在某些领域超过西方,于是以负面心理描述中国第一带来的各种后果,夸大中国第一带来的不稳定性。这是 “中国第一”带来的一个很大问题,尤其是欧洲国家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在上升。
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超过美国是很有可能的,这也意味着从经济总量看,美国也会成为世界第二,但只有当中国在人均生活水平这一关键因素上也不再落后于美国,而非部分领域获得第一,才会带来中美关系根本性的转变。
民众是否过分乐观
孙哲(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主任):民众的乐观情绪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当然能增加自信,现在中国人豪气冲天的感觉是有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国人可能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现在许多媒体也是报喜不报忧,如果真正了解我国的经济问题可能就没那么乐观了,比如汇率上升带来的商业损失,比如房地产泡沫,等等。我个人比较反对将这种乐观情绪过分张扬。当然,人在有钱了以后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日本和韩国都曾经有过这样的阶段,中国当然也不会例外。
郑永年:中国国内对此存在乐观情绪是很自然的。在国家整体实力上升期间,整个国际舞台也在拓宽,国民自信回归是很自然的事。美国也有这样的阶段,“美国梦”就是对自身的骄傲。民族主义这个词是一个中性词,首先我们不必害怕它,其次政府应该适当引导这样的民族情绪,使之变为积极的开放性民族主义,而避免成为大国沙文主义。
达巍:不久前,有国内学者曾打比方说,中美之间的竞争如同两个人在高速路上行驶,后面的人要赶超前面的车,最危险的阶段就是双方并驾齐驱的时期。中国就像一辆性能不佳但车速很快的车,车头已经追上美国的车尾,到领先美国还有一段时间。可以说,从中国落后美国半个车身算起,危险时期就开始了,结构上变化虽然不大,但“开着福特”的美国自然对此非常不乐意,领先的美国会焦躁,而追赶的中国也会出现急躁情绪,这会对国际社会带来冲击。
中国如何应对“第一”预期
孙哲:中国现在要做最好的自己,而不仅仅是做最强大的自己。一定要把“好”字做足,现在中国还是偏快,这也是发展后遗症,大家总觉得发展速度不能降,一旦速度降下去就感觉好像完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国家应该在对外和对内的整体政策上有一个动态平衡,应该有专门战略机构来做这样的平衡工作,但现在看来还没有一个这样的机制。
郑永年:其实中国现在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预期。中国现在是战略和经济不平衡。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中国经济走出去了,但是中国战略要走出去还很困难。战略走出去是中国国际责任的一部分,你要让别人明白你的战略意图是什么。中国建航母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关键是你要让别人明白你建航母的动机在哪里。
相对而言,欧洲是比较难打交道的,因为意识形态太浓厚,但美国人是最好对付的,因为他们只要利益。所以中国要充分利用美国利益交换的心态。现在美国对中国有两点主要的看法,一是希望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二是防止中国取代美国的位置。中国要解决好自己的定位问题,现在动不动就“被领袖”,搞得有点身不由己。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自己怎么看自己,你不能光看美国人和西方人怎么看。
吴心伯:中国既要增强自己的自信,也要保持理性,毕竟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是基于我们在国际上的作为做出的。要应对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带来不稳定性的夸大渲染,中国有必要在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物品,从而在国际社会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不能像美国那样,一旦肌肉增长,就把军事力量用于军事行动,这自然会让很多国家有更多猜测,而是应该用于提供国际安全的公共物品,例如派驻维和部队、打击海盗、救灾、保护航道。中国目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应该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担当建设性的国际力量,让人感觉到中国获得第一,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他国有利。
达巍: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不仅前无古人,也旁无借鉴,因此西方人看中国,存在一个质疑,就是中国发展这么快,稳定性如何?这就需要中国去做说服工作,继续坚持过去几十年韬光养晦战略,坚持谨慎、节制的战略风格,在对外政策中慎用国家战略资源,不要冒进。过去几十年中国做得还不错,西方总体还是有接纳中国崛起姿态的,中国的迅猛崛起不会没有“中国威胁论”噪音相伴,中国的目标应该是防止西方世界、发达国家联手,同中国出现政冷经热形态,防止出现德国在19世纪崛起时遭遇英国与法国、俄国等主要大国联手围堵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