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十月下旬起,一些鸟类逐渐迁徙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越冬。 资料图片
黄三角的开发定位为「高效生态经济区」,以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经济区位于山东北部沿海,涉及东营、滨州等6个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人口982万,被誉为最具发展潜质的大河三角洲。
据了解,《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7项约束性指标,其中4项与环保有关。按照规划,在黄三角落地的项目均应是中国未来应大力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成为投资项目的硬指标。
山东投运24风电场
随着国家推出风电政策措施和风电技术的进步,风电成为山东省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于是在规划国家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时,风电成为新能源产业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截至今年2月,山东省已投运24个风电场,装机容量约101万千瓦,主要集中在烟台、威海、青岛及涵盖于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潍坊、滨州和东营等城市沿海地区。
本地生产组装风电设备
以位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东营市为例,该市测算可规划风电场达1,000万千瓦。市内基本的风电产业链已经形成,风力发电设备中必须的叶片、塔基、支架及系列相关零部件均在本地生产组装,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节约大量购买及运输成本。去年仅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风能产业销售收入达28亿元。
加快风电项目发展
滨州市同样位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其境内蕴涵非常丰富的风力资源。据初步测算,滨州市陆域和浅海共可规划风电场660万千瓦装机,年发电最高可达145亿千瓦时。当前该市有4.95万千瓦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8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218万千瓦。
按相关规划,山东今后将着力加快近海陆域风电建设、稳步推进山区风电建设和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并适时启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建设,打造百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另外,当局亦会加快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风叶、主轴、机械传动、风机变频、输变电机组等产品,实现风电整机的本地化制造。
产业结构调整
东营市是黄三角的核心区域和中心城市,亦是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市政府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相信能破解这困扰多年的经济结构难题。当局准备在临海区域发展临港产业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及高端产业区等「四大主体产业区」,调整产业结构。
当中临港产业区将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建设能源供给基地;高端产业区则作为黄三角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引进建设电子信息项目和新能源项目等。
推优惠政策助发展
山东省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将在财税、金融和土地管理体制等方面对黄三角给予支持。
·财税
区内新建企业3年内免除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
·金融方面
建立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开发担保公司和黄河三角洲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并拟在流转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
·改革土地管理体制
允许探索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模式,允许省域内占补平衡,对重大项目用地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建设项目予以倾斜,支持黄三角荒碱地综合治理,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在围填海指标和滩涂利用上给予倾斜,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
此外,山东将支持黄三角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确保黄三角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