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突出生态优先,下决心让黄三角变成绿三角。
●发展特色产业,创造绿色GDP。
●黄三角要走出与珠三角、长三角错位发展之路。
●推进改革创新,为黄三角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从背靠大海到面向大海
---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黄河三角洲转身向海科学发展
山东省省长助理 省黄河三角洲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陈光
一、“背靠大海”抓开发为黄三角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地理概念的黄河三角洲可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古代黄河三角洲,是以河南省巩县为顶点,北起天津附近,南达徐淮的一个庞大的三角洲体系。近代黄河三角洲,指1855年黄河于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其范围是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沟口的扇形淤积地区。现代黄河三角洲,指1934年黄河分流点下移,开始建造的以垦利县渔洼为顶点的三角洲,北起挑河湾,南至宋春荣沟口。规划区域内的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包括东营、滨州两个市和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前的黄河三角洲,由于黄河尾闾摆动大,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化严重,加上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这里曾经是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是当时的写照。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三角洲处于沉睡、封闭、贫困、落后的状态。建国以后,农林牧渔业开始起步,国家在三角洲上相继建立了一些农场、林场和军马场。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惊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拉开了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在这里诞生的胜利油田成为继大庆油田之后的我国第二大油田。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1978年,现规划区域内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GDP19.7亿元,仅占全省8.7%;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仅占全省9.4%;地方财政收入1.43亿元,仅占全省2.2%。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背靠大海,聚精会神,改革创新,真抓实干,黄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速。1983年,为支持胜利油田建设和实现区域综合开发,国务院批准以胜利油田的主产区——广饶、垦利、利津三县为辖域建立东营市。上世纪80年代,以东营市委、市政府为主,黄三角地区党委政府率先发展高效生态经济;90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摆上了重要议事议程;20世纪,黄三角建设相继进入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黄三角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以土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为先导,通过引黄河水压碱、培肥地力为主要措施,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渤海滩涂分层次开发模式获得成功,在滩涂的浅海带、潮间带、潮上带、重盐渍带和轻盐渍带因地制宜发展鱼虾贝类养殖、建设盐场、种植棉花,有效地提高了滩涂开发效益,提高了沿海农民的收入。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形成了石油装备制造、海洋化工、轮胎、造纸、纺织、农产品加工、黄金加工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以魏桥集团、鲁北化工、晨鸣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截止到2008年,规划区域人口985万人,占全省的10.5%;实现GDP4756亿元,占全省的15.3%;粮食总产680.6万吨,占全省的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13.5亿元,占全省的14.4%,地方财政收入198.3亿元,占全省的1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3.9亿元,占全省的13.6%。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黄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晋升国家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向大海”谋发展是黄三角振兴的必由之路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是国际贸易和交往的重要通道,开发利用港口、发展临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新的世界史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葡萄牙、西班牙对大海的研究和探索;人类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就是面向大海、走向海洋的历史;世界强国的崛起之路,就是依托港口、发展海运、走向全球的道路。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表明,港口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不仅能够为沿海城市带来大量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还以其强大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带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为银行、保险、担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游、商业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使港口与沿海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群之间形成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据业内人士测算,我国沿海港口每百万吨吞吐量可创造1亿元以上的GDP和2000人的就业机会。就环渤海湾地区来看,天津港、大连港都抓住国家批复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有利机遇,进一步加大了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对我省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黄河三角洲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越地理区位条件:东营港海上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和大连港分别只有
(一)《规划》要求黄三角面向大海。《规划》明确要求黄三角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其中鲜明特色是“高效生态”,明确定位是“经济区”;是“高效生态”特色的“经济区”;是在坚持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这条主线的前提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经济区”,而不是其他区。而建设经济区的基本依托是发展港口经济。为此,《规划》在明确划定“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的前提下,确定了“集约开发区”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开发空间。强调指出,集约开发区必须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打造“一带”。四点,即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四区,即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一带,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节点,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很明显,只有依托四点,即依托四个港口,才能建设四区,打造一带。没有港口依托,难以建设四区,无法打造一带。由此可见,《规划》突出了港口建设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中心地位。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转到《规划》的要求上来,把发展思路转到依托港口、利用渤海、发展开放型经济上来,把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港兴区、靠海发展、近海开发、综合利用、整体推进上来,更大范围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宽领域地布局产业发展、融通建设资金,更高层次地推进对接融合、分工协作、一体化发展。
(二)黄三角面向大海有可借鉴的外地经验。世界范围内,大河三角洲通过海洋而走向强大。国内珠三角、长三角发展的根本经验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外向型城市。同为环渤海地区的辽宁和天津都把港口建设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带动园区建设,促进临港产业发展。辽宁省于2005年开始就把港口建设放在优先位置,连续5年投资都超过100亿元,着力建设大连港,加快建设营口、锦州等其他沿海港口,重点建设几个吞吐能力过亿吨沿海大港,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现代港口集群,打造东北亚航运中心。2009年大连港实现吞吐量2.1亿吨,营口港1.5亿吨,锦州港5500万吨。与此同时,他们把长兴岛港口的建设和整体开发,作为实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战略的龙头,坚持港口、园区和临港产业总体规划,配套建设,整体推进,一体化发展。在港口规划确定、建设开始之际,就吸引了如世界造船名家STX等大企业等捷足先登。长兴岛临港工业园短短两年时间内,共签约产业项目142个,开工75个,总投资达千亿元之多。天津港沿岸属于泥质海滩,建港条件很差。但通过疏浚淤泥、吹填造地,改善了航运条件,增加了发展空间,缓解了土地瓶颈制约,发挥了综合效益。2009年天津港吞吐量达到3.7亿吨。过去4年时间,天津临港工业区投入滚动资金近400亿元,围合海域45平方公里,造出陆地33平方公里,形成了配套齐全、5万吨级航道支撑的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这些经验告诉我们,要辩证、动态、综合地看待黄河三角洲的优势和劣势、长处与不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既要看到建港的难度、投资的成本,也要看到港口建设对园区发展、产业发展、城区发展的巨大辐射带动作用,更要看到港口建设、吹填造地、经济发展和土地增值等综合效益,更要看到综合开发、整体推进、配套联动带来的叠加效应。
(三)黄三角面向大海发展海洋经济有基础条件。黄河三角洲属于全新世最后一次海侵形成的淤积型海岸,加上黄河以及其他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海岸淤进迅速,形成独特的粉砂质平原海岸。岸滩平缓、开阔,拥有广阔的沿海滩涂,可就地取沙大面积吹填造陆。岸线后方大部分陆域海拔高度较低,沿岸多为盐碱地和滩涂,土地资源丰富,拆迁量少,可为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提供丰富的岸线和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港口包括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2000年以来该区域港口通过能力平均增速为7.6%,其中2005年以来能力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1.4%。到2009年底,共建有各类生产性泊位6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港口总通过能力2071万吨。码头集中分布在莱州港区、潍坊港中港区、东营港东营港区和滨州港套儿河港区,深水泊位集中在莱州港区和东营港区,2009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857万吨。通过大力加强港口建设,黄河三角洲完全可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优势共享的现代港口集群,从而与临港产业协调互动,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依托,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形成壮大的龙头先导,山东省北部开放开发的重要平台,黄河三角洲主要对外运输通道,为腹地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和持久动力。
特别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大力倡导发展海洋经济,黄三角区域内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重点推进以港口建设为中心的临港经济,在国家和省发改、国土、海洋、交通、商务、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营、滨州、潍坊、烟台莱州港建设科学运作,加快发展,为黄三角地区转身向海,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黄三角要走出与珠三角、长三角错位发展之路。黄三角成陆时间较短、生态环境脆弱,开发起步较晚、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危机使黄三角建设面临良好机遇更面临严峻挑战。这些特点和背景促使黄三角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必须认真借鉴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统筹发展”文章,走出一条与珠三角、长三角、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天津滨海新区错位发展的路子。首先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搞好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全国最高标准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其次是统筹国内市场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黄三角当然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外向经济,扩大对外开放,但要更加注重开发利用黄三角的土地和生态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生产优质、高效、绿色、保健、放心、方便的食品和农副产品,为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周边城市提供稳定的市场供给。同时充分发挥港口功能,进口国内市场最急需的原材料,引进国内最紧缺的技术和人才,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装备、新医药研发生产加工基地,为全国的转方式、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能源、材料、技术、人才服务。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探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路子,探索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民生保障、民主政治建设同步发展的路子,探索以人为本、依法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子,努力使黄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黄三角“转身向海”创辉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