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海岸” 威海采取各项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几年前,威海市提出打造“幸福海岸”。最近,记者深入威海城乡采访“幸福”。所见所闻,深有感触。既为千公里海岸良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所感慨,更为威海百姓对生活状态的满意所感染。记者感受到,威海百姓的幸福,缘于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更缘于威海市委市政府安民、富民举措。
逢难有人扶
在威海市法律援助中心办公室仓库里,放着100多面锦旗。在每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故事。中心主任龙连荣随手抽出一面写着“体恤民情为民办事”八个大字的锦旗,给我们讲述了它的来历。
去年1月9日下午,16个外地民工来到法律援助中心求助:他们于2005年春节后受雇于威海的两艘渔船,双方约定,每月发生活费,工资年底一次结清。可到了年底,船主一直没给大家发工资,民工们已是身无分文。
龙连荣听完民工们的陈述后,立即指派办案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凌云志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郑艳承办这一案件,为民工们讨回工资。郑艳顶着压力,多方取证,先后经过3次开庭,双方最后达成和解协议,船主将拖欠的近27万元工资一次付清。
据了解,威海各级法律援助中心每年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500多件法律援助。
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是目前不少地方普遍存在的三大难题。威海人积极探索创新,打出一套套“组合拳”,较好地化解了这三大难。
针对一些没有工作的城里人享受不到医保。威海市出台城市合作医疗办法,财政拿大头,个人拿小头,把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扩大到全体城镇居民,在全市实现了医保的无缝覆盖。为防止一些人因病致贫、返贫,威海启动了大病救助活动,对低保户和困难户实施大病救助。仅去年,全市用于这方面的救助金达2000多万元。
几年来,威海通过发展经济增岗位、政策扶持扩岗位、政府花钱买岗位和开展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来破解就业难问题。为帮助无业人员掌握就业技能,各级财政都拿出大额专项资金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去年,全市共培训无业人员11389名,帮助52960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消失,城镇失业登记率降为 1.6%。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威海人经过努力,让两万多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政府、企业和好心人的资助下,在学校里安心读书。
如今在威海,扶困解难已不是单一的政府行为,企业赞助、社会捐款、“一对一”帮扶,形式多样的援助,让有各种困难的人都得到了帮助。政府部门的包村扶贫活动,现在又扩展到包学校、包企业、包敬老院。文登、环翠区机关,还开展了一名机关干部包一个贫困户活动。
遇祸有人助
几年前,一场车祸使环翠区居民胡树礼下肢瘫痪,爱人宋秀云为照顾丈夫也辞掉了工作,一家人仅靠单位每月发给的400元补助金和200元的护理费维持生活。后因单位效益不好,补助金降至每月220元,护理费停发,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看到这种情况,鲸园工商所资助他2000元钱,帮他爱人办了个小卖部,税务部门也给了免税优惠。区民政给他办了低保,发放了困难补助金。残联给他送来了轮椅,工会、工商银行也与他家结成帮扶对子。儿子考上大学后,政府还给他送来8000元钱。
“没有政府和这些单位的帮助,我家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胡树礼感慨地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威海,不管谁家遇到天灾人祸,政府和民政、慈善部门及社会各界,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河南籍民工孙祚峰,在马路临时劳务市场上被一家青岛在威海施工的公司找到工地干活,被脚手架砸伤。送到医院抢救10多天仍昏迷不醒,用工单位支付3万元医疗费后就不管了。他爱人找到法律援助中心后,法律中心立即指派律师免费为他打官司,又为他讨回了35000元的医疗费和95000元的残疾赔偿金。
民事大如天。威海的各级领导时时处处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群众有了危难急事,他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去年10月9日晚上10点半钟左右,威海市委书记崔曰臣在外面开完会乘车回机关,见到政府东门外围着一些人,他立即下车打听。原来,他们是重庆街101号楼的居民,前些天,一家房地产公司施工放炮时,把他们的楼体震开一道裂缝,找了几次施工单位都没解决。晚上天气预报说第二天有雨,他们怕出事,所以就连夜来找信访部门。崔曰臣了解完情况后,当即给有关部门打了电话,并带上两名上访人代表乘车赶往现场。
察看完现场已是夜间将近12点了,崔曰臣讲了两条:一是信访部门连夜安排居民转移,安排好吃住问题,要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要求有关部门立即拿出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来。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居民们都表示满意。
受怨有处诉
孙淑英是泊于镇的一名农民,家里栽了几棵无花果树。果子熟了吃不了,她就拿到威海走街串巷叫卖,叫卖过程中没少受城管人员的气。去年秋天,她给电台开办的“行风热线”打电话,发泄了一顿怨气。正在上线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当场向她道谦,表示采取措施改正这一问题。下线以后,城管局变“围堵”为“引导安置”,根据流动摊贩的聚集区域、居民小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市民购买力的状况,确定了30处摊点群,并制作了统一规格、样式美观的货柜,既为流动商贩提供了经营场所,又解决了城管混乱的问题。
如今,电台的“行风热线”,电视台的“直播威海”,报纸的“党报热线”、“晚报热线”,还有“市长热线”、“网络热线”,加上各部门办的热线、公开电话,为威海的百姓提供了立体的“民意通道”。大家有话就可以说,有怨就可以发,并且你说了就有人听,有难就有人帮,有事就有人办,有怨就有人给你消。
在市纠风办的组织协调下,“行风热线”还与各媒体实现联动。上线单位的上线日期、监督电话,定期的日报和晚报上刊登,同时两报都开辟专栏,及时跟踪报道上线单位对热线问题的处理落实情况;早晨各上线单位在热线上受理问题的落实情况,电视台当天跟踪采访,晚上就在《直播威海》栏目中播出,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热线的影响。热线开播6年来,共接听群众电话17000多个,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2000多个。
市里还出台了《“行风热线”工作考核方案》,将各单位“一把手”的上线情况、落实整改情况等列入考核内容,每月公布一次。把热线考核情况作为上线单位每年参加行风评议的一部分,并作为市委、市政府对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政府通过热线了解了民情,体察了民意,解决了民需,社会更加和谐了,群众来信来访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