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更快上餐桌,海上观光更热闹!威海80个实施类海洋产业重点项目上半年投资超七成!
盛夏威海湾,塔吊挥臂、冷藏车穿梭、游船启航——这片海的忙碌里,藏着威海海洋经济的澎湃动能。上半年,威海80个实施类海洋产业重点项目以“满弦”状态推进,不仅实现100%开工,更完成投资超七成,交出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扎实答卷。
这80个项目像一串珍珠,串起了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渔业、水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海洋科技、生态修复、滨海旅游等多个领域。从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到码头上的活鲜海产,从游船上的欢声笑语到生态海岸新绿初萌,威海向海图强的脚步,听得见、看得着。
在环翠区孙家疃街道,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的雏形渐显。截至6月底,项目建设频传捷报:5套像“海洋哨兵”般的警示浮标、超短基线设备已顺利交付;作为项目“核心骨架”的海上自升式、半潜式试验平台,建设进度已达40%;项目初勘、详勘等前期工作全面完成,背景场监测系统等配套设备正加速制造。当所有设备就位后,这座试验场将成为我国海洋技术装备的“国家级验证中心”!国产海洋仪器能否适应深海高压环境?新型观监测设备的数据精度如何?这些问题都能在此得到权威答案。
如今,一个面向未来的海洋技术创新高地,正在威海湾畔加速崛起。这座创新高地将填补多项技术验证空白,推动国产化装备从“能用”向“好用”升级,为我国海洋技术装备体系建设与观监测水平提升筑牢根基。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际生鲜产业基地,暂养车间里的循环水系统正发出细微的嗡鸣。这个完成年度投资2.9亿元、占地1.6万平方米的“海洋牧场”里,来自俄罗斯的帝王蟹在恒温水箱中舒展身体,美国波士顿龙虾挥舞着螯钳适应新环境。作为今年当地产业项目中的“黑马”,这里已悄然开启全球生鲜集散的忙碌节奏。
除了率先投产的暂养车间,一旁的冷库设备也已安装完毕,将为生鲜产品搭建起从海洋到餐桌的“冷链生命线”。不久后,这里将成为年储藏15万吨、加工1万吨海产品的“国际中转站”,在冷链物流的加持下,这条“鲜”行通道已悄然启动,更多来自全球深海的鲜美正沿着它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刚在全景甲板拍到刘公岛全景,海风裹着浪花味儿太舒服了!”7月初才“上岗”的威海蓝色干线近海高端旅游项目首艘游船——“威至港湾壹号”,已在威海人及外地游客的朋友圈刷了屏。作为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这艘能容纳319人的“海上移动观景台”,有全景甲板能吹海风看海景,还有舒适客舱能喝茶歇脚,填补了威海近海高端旅游市场的空白。75分钟的航程里,日岛的灯塔、刘公岛的轮廓、威海公园的椰林依次在眼前铺展,6.5海里的航线像一条银线,串起了威海最精华的滨海风光。目前航线已在暑期增至每日4班,未来计划开发第二条航线,持续提升威海滨海旅游品牌影响力。
从钢筋水泥的施工现场到初见效益的运营场景,威海海洋产业重点项目正以“建设加速度”向全年目标冲刺。下半年,随着统筹调度的精准发力,这些项目将持续释放能量,让威海的蓝色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