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航次科考领军人物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7:31 

本次大洋科学考察,4位首席科学家和1位首席助理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在深海大洋科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市民对海洋科学的兴趣。从他们身上可以折射出中国大洋科考的发展轨迹,感受到中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的风采。

陶春辉博士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海洋地球物理专家。中国大洋“十一五”《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子项目责任科学家。曾任大洋“十五”勘探技术责任专家,中国大洋勘探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主任。主要从事大洋资源研究、调查与技术工作。承担完成了10多项国家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套多频声学原位测试系统,完成了先进的“大洋一号”船网络集成系统并获2项部级二等奖。多次担任大洋综合海试首席科学家。在今年第19航次大洋科考第1、2航段中担任首席科学家,首次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了海底热液活动区,这一重大发现获2007年航海科技创新奖。

韩喜球博士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先后4次参加德国的天然气水合物有关航次和1次洋中脊热液硫化物钻探航次。近年来,她负责主持了15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及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8篇,并多次获奖。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海底矿产资源及海洋环境记录研究。在第19航次第3航段中担任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大洋多金属结核、边缘海冷泉碳酸盐岩、洋中脊热液系统和多金属硫化物等。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浙江省青年科技奖,本人还获得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海洋局优秀党员的荣誉,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

周怀阳博士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大洋“十一五”《洋中脊及其相关领域环境研究》子项目责任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洋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十五”“十一五”海洋资源主题专家组成员。曾多次担任大洋科学考察航次首席科学家。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领导了首次中美联合深潜航次,并成功进行了国际首例人工黑烟囱生长实验,建设了我国首个海洋资源(多金属结核)矿床地质模型,自主研发成功了我国首台高温高压开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实验研究平台等。

马维林博士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浙江大学理学博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从“九五”以来参加过7个航次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曾任3个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助理,本航次担任海山区结壳调查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洋矿产资源成矿作用和边缘海火山构造学。在大洋资源成矿研究方面侧重于海山结壳的成矿特征和资源评价研究。在海洋技术领域,首次在国内开展了重锤式拖网取样器模型试验研究,为海洋取样设备中的常规拖网技术改进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主持和参与承担完成了“重锤式拖网取样器模型试验研究”“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特征对比与资源远景评价”等多项课题。现主持大洋协会“富钴结壳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曾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先进个人,科研成果曾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肖湘博士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大洋“十一五”《洋中脊极端环境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子项目责任科学家,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担任中国大洋“十五”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开发项目责任专家,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个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计划,组织建设了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使我国具备了开展深海及深部生物圈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研究的能力。完成了深海沉积物、热液烟囱等典型环境大片段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克隆出一系列深海极端酶与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向国内外10余家研究单位提供了4000余份培养物样品。 1998年还获得首届德国学术交流协会“生物科学特别项目奖”。在第19航次中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