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环渤海地区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辽宁省气象局   发布时间:2015-05-20 22:22:18 

11月2-4日,由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天津市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主办,辽宁省丹东市气象局承办的第三届环渤海地区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在丹东市召开。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天津市气象局副局长运顺利、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张立祥,丹东市副市长牛向东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河北省气象局副局长臧建生、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阎丽凤,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大连、青岛等环渤海地区三省四市气象部门的科技人员和中国工程院、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专家80余人参会。
牛向东代表丹东市政府对第三届环渤海地区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莅临丹东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促进丹东气象事业的发展。
张立祥代表辽宁省气象局对关心和支持第三届环渤海地区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的各兄弟单位和各界同仁表示感谢。张立祥指出,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天气气候变化最敏感地区之一,暴雨、暴雪、冰雹、雷电、海上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及风暴潮、海冰等灾害,严重影响海上生产作业、航运等活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环渤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要求气象部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希望环渤海地区的兄弟单位能够通力合作,按照2010年中国气象局长研讨会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交流和合作,强化海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和海洋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海洋气象预报服务能力,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预报与网络司和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希望环渤海地区相关省市气象局和科研、业务和管理人员能够借助这一平台,在不断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集聚优势力量,逐步形成环渤海海洋气象领域不同专业方向的创新团队,切实围绕业务关键需求和资源效益的发挥,统筹配置各类科技项目资源,围绕制约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攻关,取得关键领域的科技新突破。通过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强化对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持,促进部门内科研、业务单位与部门外科研院所、高校及海外人才的科研协作与交流,带动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带动环渤海地区气象科技创新和海洋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本届研讨会共收录海洋气象服务相关论文96篇,其中20篇进行了大会交流。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万齐林、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平分别作气象灾害特点及防御对策、热带气旋暴雨预报、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海洋气象预报技术等方面的学术报告。
陈联寿院士对20篇大会交流文章进行了逐一点评,对此次交流文章的内容和水平给予充分肯定,对如何作大会论文报告进行了指导,并对气象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充分了解各种观测资料的性能,特别关注新资料在预报预警服务中的应用,二是关注数值模式预报的发展和应用,三是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更好地了解气象科技国际前沿相关研究动态。
陈联寿同时就环渤海区域海洋防灾减灾建设提出指导意见。陈联寿指出,环渤海地区海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要形成合力,三省四市气象局要根据共同的科技业务需求,进一步加强海雾、寒潮、海冰、暴风雪、中尺度天气系统和热带气旋等方面的预报服务合作。加强环渤海地区的气象资料交换和科研成果共享。通过建立预报员交换机制,交流各地的预报经验,促进预报员快速成长。
运顺利在总结中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气象局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一是推进海洋观测资料和预报信息的互通共享,做好环渤海海洋信息平台的共享平台建设推广和应用工作。二是以监测海上强对流、海上大风、海雾等海洋气象灾害为重点,加强各省市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及交流工作。三是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实时联防会商机制。四是开展环渤海区域灾害性天气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研究,力争在环渤海地区海洋气象服务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