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今年9月,刚刚单独设区不满两年的烟台高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为了让烟台有一个创新的引擎和高地,2008年12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中,烟台市委、市政府打破延续 15 年的高新区、莱山区“合一体制”,决定单独设立高新区。 2009年3月16日,烟台高新区举行“二次创业”启动仪式。
“ 市委、 市政府思路很清晰,就是要将高新区打造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从而有效地汇集起各类创新资源,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谈起成立高新区的初衷,烟台高新区工委书记刘洪波说。
规划的高度决定前进的速度。 高新区请来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高水平编制园区各项规划。新规划将高新区的核心价值放到了自主创新和辐射拉动上。空间布局上,确定了“一心四带”的发展框架,确定了各区片的建设目标。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在国家层面,要成为实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地,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纽带,代表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重点园区,我国与日韩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在山东省层面,要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示范园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骨干园区。在烟台市层面,要成为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科技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地和载体,成为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
今年8月,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在高新区开工,这个园区采用民办官助的办法,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基础上由政府给予多方支持。截至目前,已有 20多家中外科研院所和机构进驻园区,成长为国内生物科技的创新高地。
就在几天前,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奠基,这是我省首个地理信息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结构完整、互相依存的地理信息产业架构和产业链,引进各类高端人才500余人,年产值将达10亿元以上。
在高速发展中,高新区结合自身定位和优势,初步形成了在烟台乃至整个胶东半岛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三大高地”。
产业高地—— 作为烟台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高新区站在战略转型的最前沿,对每个项目从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等进行严格把关。目前,总投资4亿元的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总投资5亿元的拓普邦生物科技园、总投资15 亿元的绿叶生物技术产业园等陆续开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等科研院所也确定前来落户。
创新高地— — 创新体系是反映高新区竞争实力的标尺,去年以来,烟台高新区集中规划建设了一批体量较大、设施完善的孵化器,目前,区内规划科技CBD 创业大厦、中俄科技园等多个创新平台,以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为依托的海洋工程孵化器和以机械院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为载体的先进制造孵化器正在建设中。仅今年,高新区启动建设各类孵化器面积达20万平方米。 5年内,区内孵化器总面积将达100万平方米。
人才高地— — 无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搞自主创新,关键是人才,高新区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一方面,多次组团赴国内中心城市招揽人才,并先后赴香港和北美跨洋揽贤,已有多位海外高端人才确定回国创业;另一方面,为区内企业和高端人才打造最适合发展的科研、创业环境,以人才招揽人才。仅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一个项目,就吸引了20多家科研院所入住。
大项目迅速落地,高端人才纷至沓来,烟台高新区这两年的发展,恰如一名短跑运动员以百米速度冲刺。
“只想跑得更快,没搞清楚如何跑得更远,这是不少地区曾经走过的弯路。”刘洪波认为,“高新区核心区面积 48.8平方公里,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导向,不符合高新区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发展导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烟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烟台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
在高新区,招商引资升级为“招强引优”。招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能耗高、污染大,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即使投资规模再大,也难叩开高新区的大门;而科技含量高,预期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即使招商难度再大,他们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如今的烟台高新区,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项目纷纷落地,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站在新起点上的烟台高新区,承借晋升国家级高新区的东风,瞄准创新的引擎和高地,加速,再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