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7岁的东营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个因打出胜利油田第一口井的村名而命名的年轻地级市,在2009年有了油城之外的新标签:蓝色经济城市。蓝色是海洋的颜色,蓝色也将是东营的颜色。石油之城崛起的“蓝色梦想”正在8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日前,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走进了东营,探访这个城市的蓝色梦想。
资源优势:一座天生的“蓝色”城市
秋日的东营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位于垦利县的现代渔业示范区,收获的喜悦遍撒在数不清的养殖水池里。
“30万亩的成片养殖区,在全国也很难找到第二家!”在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的海参养殖水池旁,示范区管理办综合部部长冯树建骄傲地说。的确,冯树建有理由骄傲,借助黄河三角洲的特殊地貌,在他的四周,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养殖区,这里规划了大闸蟹养殖基地10万亩,海参等养殖基地20万亩,并且已完成4.1万亩起步区和3万亩养殖区。放眼全国,拥有以万亩、十万亩为单位的优质养殖区不能不说是凤毛麟角。
“已放苗的2.2万亩海参长势良好,平均单体已经达到三两重!”现代渔业示范区的一天天成型,就是东营蓝色海洋资源最直接的体现。
不过,东营的蓝色资源绝不仅仅是这30万亩“水田”。
记者了解到,东营发展蓝色经济的底气在于区位、自然、产业基础等诸多方面。
区位方面,东营市位于京津翼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2.5小时的里程,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临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力条件。
自然资源方面,东营同时具备土地、淡水、石油天然气和海洋四大资源优势。东营土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6.7亩;拥有未利用地452万亩,同时黄河平均每年新淤土地1.5万亩左右,是中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由于有黄河过境,东营全市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3.52亿立方米,一次性蓄水能力达到9亿立方米。
石油资源方面,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同时,中海油在渤海湾地区年产2000万吨原油,也将在东营港储备中转。
海洋资源方面,东营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生物资源多样,鱼虾蟹贝资源丰富。近海等深线密集,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借助海洋资源,东营旅游资源独特,有神奇壮丽的黄河入海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孙武故里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基础设施方面,东营交通设施日益完善,还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在原来8个1000-3000吨级泊位的基础上,2009年建成2个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即将开工建设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逐步建成综合性深水大港,东营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重庆、大连4条航线,今年将全面完成4D级改造,增开成都、深圳、韩国等航班航线,建成区域性支线国际机场……
产业基础方面,东营作为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多年来在稳步发展石油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石油替代产业,地方经济实力快速壮大,油地结构由2005年的各占一半调整为2009年的28:72,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等主要指标均居山东省前列……
种种这些,有大自然的眷顾,有这个城市的努力,但都为东营的蓝色经济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这片蓝色的土地上挥洒梦想,实现梦想!
产业布局:“四区一城”的攻坚
在东营华星石化二楼的液氯车间,伴随着设备的轰鸣,液态氯产品源源不断地产生,但整个车间却没有一名生产工人的身影,全部操作都集中在车间旁边的中控室,几名技术人员紧盯着监视器和电脑控制屏幕,时而键盘输入时而对着话筒交流,这是东营现代化化工企业的代表。
以华星石化为代表的海洋化工产业是东营蓝色经济产业布局的重要部分,也是东营以“四区一城”为重点,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带动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东营的“四区一城”战略就是把该市东部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重点突破区,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区、高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以及黄河水城等“四区一城”,促进优势产业崛起,带动全市蓝色经济发展。
具体产业布局中,目前东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新能源及装备、新材料等五大产业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其中,石油装备产业总产值占中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通过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化工、造纸、纺织、轮胎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040万吨,是中国地方炼油能力最大的市;离子膜烧碱产能达到100万吨,居山东省第一位,另有在建产能85万吨;造纸能力达到210万吨,新闻纸产能居全国第一位;纺纱能力达到260万锭;轮胎产能达到6900万条,居山东省第二位;阴极铜产能达到20万吨,居山东省第一位……
随着东营企业规模和实力逐步壮大,2009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468家,其中过百亿元的达到6家。
据介绍,在未来的规划中,东营将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做大做强临海和海洋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将承载东营的蓝色经济。
发展动力:人才创新推动蓝色经济
“这里将建设成全市高端产业的孵化平台、蓝色经济的技术支撑平台、全国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仍在建设中的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指着面前的平面规划图和已经拔地而起一栋栋楼房对记者说。
东营的蓝色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的、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就是东营市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共建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也是山东省第二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除了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营还汇集了一大批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人才。
据了解,东营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2万,其中中级职称以上近4万人,所占比重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东营已经与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全市已建成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创业中心、1家省级高新区和1家省级创业中心。
仍以正在规划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生态谷”为例,它是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产业技术研发社区,包括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总部基地暨院士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社区、院所合作基地、盐生植物绿化示范园等五个功能区,总占地313亩,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基建投资5.4亿元。目前已有25家企业研发机构、两个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团队以及中科院海岸带所、中国农科院环发所正式签约入驻,将成为一个科技创新创业平台。
根据国家新的认定管理办法,东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6家,“十一五”以来,东营全市实施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688项。东营连续八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东营市列全国近300个地级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第29位。
有得天独厚的“蓝色资源”、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更有充足的人才保障和创新激励,东营的蓝色梦想已经成功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