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融进生态发展的"黑色金子"更有分量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在各国的城市发展史中,谁能把黑色的石油和鸥飞雁鸣的特色生态保护区联系起来?在黄河的入海口,东营人便将这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用神奇“黑色金子”的衍射能量构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健康发展的模式,以另一种方式诠释清洁能源的涵义。
东营,拥有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以每年1.5万亩的速度形成着新中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入海口的自然湿地处处可见白鹭集群、绿洲成海;如今,东营既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蓝黄交汇、两区相融。
今天来到东营,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不再是一排排的“磕头机”,而是十万亩雄浑壮阔的天然苇荡,鱼虾蟹贝满池的渔业示范区,以及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工程、海水综合利用等高端产业基地。
回顾人类城市发展史,只注重资源开采而忽视自然、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教训引人深思。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在中西部大力开发能源时,同步建设了许多“能源城镇”。但一开始只是“天目式”地建设了城镇基础设施、制定了想当然的政策,没有考虑新城人流涌入等动态性特点。结果五年之后,随着新兴城镇的人口激增,住房紧张、犯罪率上升、教育和医疗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暴露出来。十年之后,产业工人因不满新兴城镇的条件,默默离去了三分之二。一直以来,“能源城市综合症”让诸多地区产生了有矿无人开、有油无人采的尴尬局面。不能不说,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与人性化的理想相去甚远。
过去工业文明支配下的能源城市发展之路,曾经波澜壮阔,但随着时间的演进,诟病也逐渐凸显。鉴于能源开采对于城市规模的要求,许多城市往往是以“摊大饼”的方式迅速扩张。一些城市已然超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
当代的能源城市发展,是沿袭过往的工业文明模式,还是顺应追求低碳、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答案其实已不言自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及时吸取中外能源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种种教训,以生态文明思维为指导,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社会格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必须转为对自然干扰最小的发展。具体到东营,就是要通过生态建筑、绿色交通、蓝色海洋产业等,来共同构建新型城市。
如今,东营依托明显的能源优势,迅速发展着蓝色海洋产业等石油替代产业,地方经济实力随之壮大,油地结构由2005年的各占一半调整为2009年28:72。能看到这种长效发展的前景,背后既有大自然的眷顾,也有城市规划者和东营人的努力。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一个个的石油会战,一次次的重大开采,是东营人创造财富的勇气所为;那么如今东营将这种“黑色金子”融入生态建设,以谋求长效发展,则更体现了东营人理解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智慧。
有得天独厚的蓝色资源,有良性先进的发展观念,有完备成型的产业体系……东营已经将“黑色金子”的神奇力量融进长效生态发展,起航了蓝色梦想。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