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香港《文汇报》21日发表全国政协委员蓝鸿震的文章,题为《从“詹其雄事件”看中国钓鱼岛政策》,文章摘编如下:
9月初,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在钓鱼岛水域,被日本海上保安厅以妨碍执行公务为由逮捕,使中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跌至近年谷底。直到在
自詹其雄被日本政府拘留后,中日双方态度一直强硬,中方多次传召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并要求日本立即释放詹其雄;日方也采取不妥协的态度,甚至延长扣留詹其雄,双方关系剑拔弩张。直至总理温家宝在
受到事件影响,两地反日反华的情绪也进一步升温。日本右翼分子在日本多个大城市组织反华示威游行,《读卖新闻》的民调也显示,大部分日本市民不满日本政府软化的态度,菅直人内阁的支持度也因而大跌。不过,对于僵持的中日关系,部分日本人也感到忧虑。笔者认识的一些日本商界领袖都表示,日本商界十分担心此事会严重打击日本内外的经济发展。
相对而言,中国今次处理事件,不像以前只从外交部表态,总理温家宝也在纽约发表强硬措词,配合一系列的实质经济行动,如:节制中国公民赴日规模,暂停煤炭交易磋商及禁止稀土出口,向日本施加压力。对于中国政府的处理手法,笔者一些较年长的朋友觉得中国政府处理得宜,但另一些较年轻的朋友则认为政府的手法可更为强硬。
自1970年代,美国将琉球群岛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岛交还日本,中日两国之间对钓鱼岛主权的争议便一直缠绕至今。邓小平主政期间,衡量过当时国际政治形势后,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认为钓鱼岛的问题应“留给下一代人解决”。三十多年过去,现时中国多方面的国力已比邓小平时期强大,在国际上亦有更大的影响力,不少人认为中央政府应调整邓的方针,在钓鱼岛主权的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态度。然而,在考虑采取强硬态度的同时,必须顾及采取强硬态度可能带来的后果。轻微的,可能妨碍中日经济合作关系,加深中日两国人民的猜疑,窒碍两国的交流;严重的,更可能引发军事冲突,相信两国人民也不愿见到这种失控的局面。
“詹其雄事件”重新引发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上的争议。长远而言,要解决争议,和平谈判是维持双方友好关系的做法。近日,两国紧张的关系有缓和之象,继菅直人与温家宝在欧亚会议交谈后,两国防长亦在东盟防长扩大会有所交流,双方都表示应妥善处理敏感问题,相信通过协商,避免武力解决分歧仍是两国共识。更何况中国目前的军力尚不算强大,尤其是海军力量仍然逊色。
不过,从综合国力而言,中国国力正逐步增强,经济力量的增长更是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的出口面向世界庞大的市场,日本只是其中一部分,加上中国掌握稀土出口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中国愈来愈高质素的出口,对很多已发展国家愈来愈重要,特别是日本。总括而言,时间站在我们的一方,为短期冲击打乱长线部署,实非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