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开发区渔业产业战略调整实现华丽转身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绵延144.5公里的胶州湾西海岸线,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渔业物产,让当地渔民饱尝到了“靠海吃海”的甜头。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石化、港口、造船、旅游等涉海经济二、三产业迅速崛起,青岛开发区传统渔业养殖等海洋第一产业出现了萎缩。另外,青岛开发区海洋捕捞一直以来都在近岸作业,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以及渔船的大量报废,海洋捕捞能力和产量逐年减少。
为有效化解这些矛盾与问题,实现渔业产业转型升级,青岛开发区积极推动渔业养殖从内湾向深海转移,捕捞从近海向远洋转移,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移,渔业产业战略调整实现了华丽转身。
养殖——由内湾转身深海
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瓦屋庄社区的渔民薛举庆,是第一批尝到深海养殖甜头的人。2006年,弃船搞水产养殖的薛举庆投资60多万元,在距海岸1500米的深海海域试验性地建起了6个深水抗风浪网箱,仅一两年的时间,老薛就把成本赚回来,现在的他正在信心百倍地谋划着,再投资以扩大自己的深海养殖规模。
走深海养殖道路是青岛开发区近年来应对渔业资源枯萎、打造生态渔业的成功探索。目前,青岛开发区发展水产养殖的海域只有薛家岛前海岸线1500米以外的海域及竹岔岛周边海域。为了加快渔业产业发展,青岛开发区海洋与渔业局积极引导渔民进行抗风浪深水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建设取得了成功。在54个深水网箱中投放的鲈鱼、黑头等各类优质鱼苗长势良好,深水沉箱养殖海参、和牙鲆试验已经取得成功。经过四余年的攻坚,我国四大经济鱼类之一的金乌贼苗种规模繁育关键技术也获得突破,在青岛开发区金沙滩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繁育出金乌贼苗种50万只,今年7月18日,该技术通过了专家认定。
捕捞——由近海转身远洋
这些日子,渔民们一直都在争相转告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青岛开发区拥有自己的远洋船队了。这支远洋船队是近两年来,青岛开发区通过不断探索,引导和扶持鲁海丰食品集团公司组建的。鲁海丰食品集团公司远洋船队拟建造450马力以上的铁壳远洋渔船16艘,并配套辅助船只。目前,已经有四艘大马力渔船在建,预计年内将完成4艘520马力以上的钢壳冷冻渔船建设及相关辅助船只建设任务,并将再申请4艘520马力以上的钢壳冷冻渔船的船网工具指标,远洋船队将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捕捞生产。
“近海已经没有鱼了”。这是渔民们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和传统小马力木质渔船远洋捕捞能力的低下,固守传统的近海捕捞模式只能加快海洋渔业的萎缩。组建远洋渔业船队,提高渔业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分享国际渔业资源,发展远洋捕捞业已成为捕捞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传统渔业萎缩的实际,青岛开发区积极推动渔船“拆小建大”,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远洋渔业,壮大了渔业生产能力。
产业——由传统转身现代
为打破因传统养殖海域被第二、三产业占用产业萎缩的现实,青岛开发区积极推动渔业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身,优化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品牌、休闲、生态、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渔业,实现了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曾经的“海上漂”尹宝昌是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地地道道的渔民,10多年前靠潜水捞海参为生的他如今已是青岛老尹家海珍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因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尹宝昌说:“以前把自己的海参拿到一些品牌海参专卖店里,自己只能赚很少的加工费,现在自己做品牌,情况大不一样了,产品由于货真价实,名气越来越大,市场形象越来越好,销售渠道不断扩大,销量也一路攀升。”据了解,老尹家海参专卖店在全国已达数十家。在“第十四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老尹家海参与16家单位达成了供货意向,合同金额达到2290万元。如尹宝昌一样,青岛开发区渔民自创品牌已成为一种时尚,“甘水湾”海参、“竹岔岛”鲍鱼、“鱼鸣嘴”真鲷、“海福康”海参、薛家岛海珍品、南岛海参、凤凰岛海参、唐岛湾海珍品、友清裙带菜等一系列当地海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在西海岸叫响。
“渔家乐”是近年来城市居民通过亲近大海、回归自然,获得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旅游休闲方式。正在火热进行中的第十三届中国凤凰岛文化旅游节,以“观海景,洗海澡,吃海鲜,宿渔家”为主体的休闲渔业游成为了吸引外地游客来开发区旅游的主导因素。近几年来,青岛开发区开发了以甘水湾、唐岛湾、竹岔岛、连三岛等“两湾两岛”为代表的优质休闲渔业资源,发展了以渔业观光旅游、垂钓休闲运动、渔家宴、渔业土特产销售为主题的休闲渔业,观海景、钓海鱼、吃海鲜、购海货等休闲渔业活动,在促进渔民就业、带动海珍品养殖加工的同时,增加了渔民的收入。每年5月到10月,大量游客争先到开发区品尝海鲜,感受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游已逐渐成为青岛开发区旅游新亮点,青岛开发区也被山东省确定为全省十个休闲渔业示范点之一。
眼下,斥资4500万元的“人工鱼礁”项目工程正在快速有序建设中。这个工程是在青岛开发区的石岭子海域内设置混凝土构件、废旧渔船等物体造“鱼巢”,构建“海洋牧场”,以期修复日益萎缩的渔业资源,探索一条生态渔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专家分析,人工鱼礁建成1年后就可以进入管理性技术开发。每年适时投放鱼苗、参苗、鲍苗以及大型经济藻类,预计礁区的鱼类、鲍鱼、刺参总回捕率分别大于25%、40%和35%,年产量可达到150吨、20吨和42吨,总产值约1700万元,贝类、藻类增殖及休闲垂钓旅游可实现产值300万元。
青岛开发区努力打造本地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收到初步成效。依托薛家岛中心渔港,以鑫海丰水产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了星鳗加工园区、海珍品加工园区和海藻类加工园区,以烤鳗、煮鳗、冷冻鱼片生产加工为发展重点,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主要目标市场,大力发展水产出口加工业,使渔民的钱袋子更加鼓胀。
曾几何时,提到大海,人们就会联想到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今,在美丽的西海岸,青岛开发区渔业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当我们重新面对大海时,海洋不但有效解决渔业资源衰退问题,更带动了西海岸蓝色产业群峰竞秀,成为了青岛开发区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依托浩瀚无垠的大海,青岛开发区的蓝色经济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