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雨意烟台,别有风韵。一大早,芝罘区芝罘岛街道大疃村党支部书记胡志光像往常一样,漫步在套子湾养殖岸堤,不时凝望着远处的海面。
从岸堤向养殖海区眺望,数十艘渔船一字排列,水中密集又墨绿的海草一晃一闪地飘荡,深吊着的虾夷贝养殖笼清晰可见……眼前爽心悦目的场景,让胡志光感慨:“做梦也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海洋环境,那段捂着鼻子从海边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25日,在芝罘岛套子湾养殖区,“发展蓝色经济巡礼”采访团记者邂逅了这位与海洋打了十多年交道的“老渔民”,他对这片海岸生态环境的改善变迁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现在这里已被列入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环境要特别保护呢。”回忆起数年前的海域环境,胡志光依然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以往这里全是搞筏式养殖的养殖户,数十里的海岸线到处被打上了桩,各色各样的漂浮物在海面上混乱漂荡。由于筏式养殖的大都是海虹、牡蛎等贝壳类海产品,很多养殖企业在近海岸加工,成百上千吨的贝壳废弃物被遗弃在海边堆放。时间一久,腐烂的腥臭味就在周围弥漫。“这儿的居民以前都不敢开窗户,更不用说在海边散步了。”
筏式养殖为何退出?现在清新的海域环境又是如何得来的?对于记者的疑惑,胡志光一语击中要害:“是‘吃海不养海’带来的惨痛教训!”胡志光透露,筏式养殖过度,使得海域环境逐渐恶化,单一的海虹、扇贝等贝类养殖,曾让养殖户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投资血本无归。惨痛的教训让养殖户们意识到了“护海更育海”的道理,纷纷将传统的筏式养殖方式向具有生态、高效的底播增殖调整。
“海域环境得到改善后,这里被列入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养殖户的收入也成倍提高。”胡志光介绍,以往养殖主要是海虹等低端产品,6000亩养殖面积年收入不过二三百万元,如今在保护区内养殖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全村3000亩的养殖面积年收入可达到两千万以上。
记者了解到,在芝罘区,像芝罘岛这样的海洋保护区一共有三个,另外两个是崆峒岛生态环境保护区和国家级增殖生态保护区。三大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对海域环境进行精心“呵护”,给养殖户带来了直接效益,同时也让岛上的休闲旅游业从中得到了“实惠”。芝罘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忠强介绍,保护区设立后,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目前,芝罘区的岛上休闲旅游业收入每年都以30%—40%的速度递增,“真正实现了向海中生态‘要金钱’。”
“保护海洋环境,不仅是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更要对全市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监测和保护。”市海洋经济发展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少军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防环节尤为关键。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承担着对全市海域使用的动态监视监测。昨天下午,记者在监测中心看到,海域使用动态监控系统正对全市海域实时监控。监控显示屏幕上,开发区金沙滩海水浴场、崆峒列岛保护区、牟平养马岛海域等海水区域都可清晰地被监测到。“监测系统共7个摄像头,可对市区近岸海域18海里范围内的海域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主任马兆虎告诉记者,通过监测系统,海洋执法部门可对非法排污和违规倾倒废弃物等破坏海域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测,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制止。
“监测预报中心还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情况,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提供指导。”马兆虎表示,通过对近海水域定时定点的水质监测预报公报,让海洋水质具有“透明度”,让更多的人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也唤起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