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日下午,经济导报记者在青岛市李沧区印江路2号院内看到,目前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青岛百发1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正加紧建设,计划明年底试运行,淡化海水将直接进入青岛市政自来水供水管网,预计2012年6月通水。
此前两天有消息称,海洋产业被增列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其中海水综合利用是重点领域之一,将获得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海水淡化水还将获得价格补贴。这对于正在建设中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无疑是巨大的利好,而作为参股方之一,青岛碱业(5.70,-0.10,-1.72%)(600229)也将因此受益。
“靠海吃海”即将实现
20日下午,地处偏僻、罕有人迹的李沧区印江路不时有装满建筑材料的大卡车驶过,扬起一阵阵尘土。就在此路的2号院内,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正在施工。导报记者在工地外的项目简介中看到,该项目为25年的BDOO(设计-建造-拥有-运营)项目,采用反渗透淡化工艺来实现海水淡化,建成后每日能为青岛市民提供10万吨饮用水。
导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海水淡化厂的3项主要建筑———过滤车间、清水池和泵房都已开工建设。“我们5月份入驻施工,目前一切顺利。”工地施工方一位人士说。
导报记者了解到,百发海水项目的淡化流程是,从大海中抽取的海水先经过初沉淀去除泥沙,然后通过泵房进入过滤车间进行微滤和超滤处理,最后进入反渗透工艺系统,通过相关的设备加压让海水中的水分子透过渗透膜进入清水池,而浓盐水则留了下来。不过,处理后的水是一种超软水,并不能直接供人饮用,在后期处理中还要加入一定的矿物质,经过相关的生化指标检验合格后,才进入青岛市政自来水供水管网。
据了解,百发海水淡化项目从2008年就不断传出开建的消息,但实际开工日期似乎一直在拖延。对此,青岛市供水管理处处长张国辉说,百发项目立项后,先期花了一年的时间试点,以寻找合适的方案。针对胶州湾区域的海水水质,研究单位先后试用了4套方案,确定了不同的参数。最后经过试验和数据对比,才确定了目前的淡化方案。
导报记者了解到,按照青岛百发的工艺,大约两吨海水能生产出一吨淡化水,工程投产后,每天能产生10万吨淡化水,可满足50万人每天的生活用水需求,占青岛市总用水量的15%以上。
青岛碱业拓展海水利用业务
海水淡化每吨成本是多少?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并没有了解到具体的数字,但普遍的预期是不到5.5元,考虑到未来水价上涨、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以及国家可能的价格补贴,海水淡化项目盈利可以预期。这对于青岛碱业来说也是利好,其正是该项目的出资方之一。导报记者看到,百发项目工地所在的印江路2号院门外,至今还挂着青岛碱业的牌子。
导报记者了解到,青岛百发由西班牙百菲萨公司、青岛海润自来水集团和青岛碱业合资成立,项目总投资10亿元。按照最初的计划,百菲萨占91.25%的股份,青岛碱业占8.72%的股份,其余为青岛海润的出资。
按照青岛碱业此前披露的公告,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1558亿元,净利润2708万元,青岛碱业可获得稳定的回报。而在海洋产业被列为国家新型战略产业之后,海水淡化的回报或许比青岛碱业原先的预期还要高,这也刺激了青岛碱业进一步拓展海水利用业务。
“百发项目我们只占很小的比例,而我们自己也有海水淡化项目,主要用于锅炉用水等,工艺和百发项目很相似。”20日,青岛碱业证券部一人士告诉导报记者,公司2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6月份已建成投产,对于未来海水淡化项目拓展,目前只有大体的计划,具体情况还不好说。
导报记者注意到,青岛碱业2009年年报显示,公司所处的李沧区在蓝色经济板块中,已将青岛碱业定位于引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水淡化,推进海洋资源的利用和转化。青岛碱业则表示,要加大浓海水综合利用专有技术的研发,形成海水淡化和浓海水深度开发利用、盐化工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而近期二级市场甚至传言,青岛碱业海水淡化项目将被迪拜引进。尽管传言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其分羹海水淡化等新兴海洋产业的意图已相当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