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经济跃海而出 多种发展方式促其发展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8 月 16 日— 18日,由国家海洋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众报业集团等协办的“ 2010 海岛经济论坛”在烟台举行。国内外60 多位经济、科技、 文化界等知名专家,围绕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海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海岛经济发展模式等各个领域进行广了泛深入的探讨。
海岛,一个全球“热词”
海岛、沙滩、椰树、老船长、鲸鱼、鲁滨逊漂流记……一切浪漫、美好、阳光、冒险的话题都或多或少与海岛联系在一起。而今天,海岛更多地成为海洋战略的词汇,成为经济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本次论坛的倡仪者之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在当前国际情况下,海洋权益的争夺日益激烈,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海岛建设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之中。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全球都在关注海岛的发展,海岛经济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对我们人类的经济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去年12月份,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岛濒临消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今年3 月,《海岛保护法》颁布施行,为我国海岛的开发、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对海岛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要求。
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海岛资源,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平衡,促进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界和学术界等诸多领域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
据统计,世界上有10万个左右的海岛。全世界岛屿的面积共约977 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5。国际上很多有识之士认为,海洋是下个世纪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海岛作为走向海洋的“桥头堡”,自然成为前沿阵地。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不仅有960 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还有 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和数以万计的海岛。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就有6900多个。这些海岛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功能区位,海岛与其周围的海域组成的海岛生态系统,是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等。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说,海岛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海洋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山东全省海洋线长3345公里,近海海域面积 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大体相同。海岛资源丰富,共有海岛 456 个,总面积 111.2平方公里,其中500 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320个。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海岛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文化旅游等海岛产业,海岛经济已经成为山东海洋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要让污染在海岛重演
说起海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的美丽,但她又是脆弱充满风险的。海岛生态极脆弱,资源贫乏,淡水缺乏,设施落后,一旦破坏比陆地恢复不知要难多少倍。
在论坛上,专家们谈论最多,也是最担心的就是海岛可持续发展问题、海岛环境保护问题。大家普遍担心,随着海岛开发,陆地污染会在海岛重演。
成思危说,近年来,海洋污染日益严重,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灭绝,特别是美国墨西哥湾的原油泄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来自太平洋岛国的代表,也是太平洋岛国论坛驻华代表的萨姆·萨沃说,太平洋岛国“现在面临最大的危险,是一些小岛国都受到了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一些岛国最高点可能只有海拔5 米左右,如果太平洋上升的话有多么的可怕。”
原国家海洋局局长、中国太平洋协会会长张登义说,目前有一些海岛生态破坏严重,一些海岛岛体被破坏,沙滩、周边资源、红珊瑚、珊瑚礁等明显退化,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海岛和周边的海域环境。
海岛是我国海岸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维护海洋产业的重要依托。沿海地区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然把眼光瞄向海岛,海岛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广泛关注,然而我们要看到目前海岛开发还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
成思危指出,多数海岛生态比较脆弱,如果不注意保护,就很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最后经济发展也无从谈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要牢记恩格斯的话,不要过分向大自然索取,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龙永图认为,岛屿经济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要过分强调海岛经济的重要性,因为海岛的面积毕竟小,而且海岛的环境形势非常脆弱,所以不易大力发展经济,在这么小的面积上要产生大量的GDP是不可能的。
张登义建议,近期抓紧制定和实施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制度,逐步实施海岛生态保护特殊用岛管理、无居民海岛适用管理等制度。 组织开展海岛资源调查评价、 建设海岛监测体系、实施海岛计划监察。
所以在海岛产业选择上,应引导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倡导绿色、环保、低碳、低能的概念,探索海岛建设新型生态模式。
海岛开发,有多少模式
旅游、打渔、晒网、种甘蔗,是大家对海岛产业的最初印象。除此之外,海岛还能干什么?
海岛走向何方?海岛经济走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到目前为止专家们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意见。
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龙永图说,海岛经济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经济形态,联合国就把岛屿国家和内陆国家作为两类独特的国家予以特别的关注,岛屿国家和岛屿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成思危把海岛开发分为四种模式。
开发区的模式。就是以工业为主的模式,实际上更多的是以海产品、养殖、加工业为主。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大连的獐子岛集团公司,通过发展海洋捕捞、养殖、加工、销售形成了一个上市公司,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
保税区模式。实行物流主导,综合配套,港区结合,协调发展。保税区模式一定要有港,没有港不起作用,而且后面要有区域,这样才能港区联动。
生态区模式。上海崇明岛提出建设示范生态区,给上海人民提供一个休闲、享受大自然的环境。
旅游区模式。这是最为普遍的模式,成功案例很多。
当然,成思危说,具体采取哪种模式要根据海岛本身特点,有一些岛可以采取几种模式的综合,但是要突出一个重点,例如崇明突出生态重点;海南突出国际旅游的重点。
龙永图介绍,海南岛在刚刚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时,曾经组织过一大批联合国专家讨论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的经济发展战略,当时很多经济学家都做了这样一个判断,就是海南经济发展的战略可能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海南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区,中策是海南省和大陆建立最紧密的关系,特别是跟广东省建立最紧密的经济贸易联系;下策是不即不离,既和大陆没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也没有紧密的海陆空的交通联系。目前看,教训就是海南和广东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松散。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低碳经济研究室主任石敏俊教授说,海岛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单元,海岛的开发要慎重。石敏俊建议,海岛空间狭小,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考虑精致。有一个案例,澳大利亚悉尼的曼丽小岛,他们搞得非常精致,非常休闲,也很宁静,环保搞得很好,街上有免费自行车和很多便宜的购物店,你去了以后还想再去。
为海岛搭建“两座桥”
海岛不能成为孤岛。孤岛经济是没有前途的。海岛经济的发展关键就是一个字——“通”。一个是政策层面上的通,如果它成为自由贸易区的话,就可以比大陆很多地区和城市有更多的政策上的自由。
另一个就是交通上的“通”。海岛交通是海岛开发第一制约因素。专家们认为,海岛开发要做到物流通畅、人流便利。岛屿可以采取海上轮渡、架桥、海底隧道等方法和本土连接起来,这对发展海岛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交通运输,海岛经济发展是不行的。
所以,专家们建议,在蓬莱和长岛间建设一座桥是非常必要的。远期目标是在烟台和大连之间建设跨海通道。
罗伯特·蒙代尔先生认为,大陆和海岛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都是非常有用的。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虽是岛国,但是发展非常快。因为他们与大陆有紧密联系。
蒙代尔也表示,从烟台到大连建立一个桥是很好的主意,可能这个很昂贵,但是比较有用,我们可以进一步考虑用一些新的建筑材料来建这个桥梁。架一座桥不但实用,也可以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岛屿经济的自由度比较大,目前全球的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新加坡、新西兰、香港。香港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作为岛屿经济在经济政策上应该实现一个更加开放的政策,应该从经济政策上得到补偿。
萨姆·萨沃先生说,岛屿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地理上的孤立,发展模式的落后,运输高成本,经济回报比较低,很多技术无法获得。我们把可再生资源当成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中之重,充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新能源产业等。
在首届海岛经济论坛上,与会者都表达了这样一份愿景:为建设美丽、和谐、富饶的新海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