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30日深圳发现赤潮出现以来,东部海滨南澳海域赤潮面积继续扩大。昨日下午,南方都市报记者现场看到,赤潮已由原来的大小梅沙海域继续蔓延至月亮湾水域的双拥码头、輋下、洋筹湾等海域,有大面积爆发的趋势。相关部门监测结果显示,赤潮系由无毒性带锥状斯氏藻引起,可能会对人体皮肤有一定损伤。
深圳出现赤潮?有没有毒?现在还有吗?市民该注意什么?持续半个月时间内,深圳官方至今未向市民发布详细的预警信息并提醒市民注意安全。截至昨日,深圳市农业与渔业局仍未发布非常完整的赤潮信息,在深圳官方网站上也未找到有关信息。南都记者注意到,赤潮发生后,偶有媒体零星报道深圳东部海域出现赤潮,相反一河之隔的香港在发现一宗赤潮后,第二天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就发布了信息提醒市民注意安全。
赤潮出现市民不知
前日下午3时15分,深圳著名的大梅沙海滨公园内游客络绎不绝。公园电子显示屏显示此时园内游客为3623人,3时25分,人数已增至4111人。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高峰时段将出现在下午5时至晚上8时。
“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等一两天再下海游泳,因为赤潮影响还在。”前天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周凯博士是深圳市农业与渔业局公务员,长期跟踪监测海洋环境。他认为赤潮在大小梅沙海域还没完全消失,水质受到影响。
就在前日,深圳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国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环境监测站联合监测和深圳市海洋局共同发布的海水浴场环境质量预报显示,大小梅沙海水质量评级为“差”,游泳适宜度为“不适宜”,昨天才分别更改为“良”和“适宜”。
前日下午南都记者在大梅沙发现,海水质量与往常有点不一样,略带暗色,空气中有股很浓的腥味。从横岗赶过来的王先生中午1时多带着老婆、儿媳妇和两个孙子在海里泡。他说,7月中旬来过一次,海水比现在清多了。这次两个孙子从海里起来后都说有点痒,让爷爷奶奶挠痒。
提起赤潮,王先生表示“没听说过”。“如果不适合游泳,管理处怎么会让我们进来呢?”王先生困惑地说。记者在海边询问了众多游客,知道赤潮的人寥寥无几。现场不管是广播还是显示屏,也都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信息。
赤潮已持续半个多月
周凯称自己近期零星接到部分媒体电话,都是采访赤潮。据他介绍,最早发现赤潮时间是7月30日,发生在盐田港区海域。此后,从盐田港区海域到大小梅沙,然后到关湖一带,现在已经在南澳海域发现了赤潮。
大梅沙海滨公园管理方杨副总经理回忆,在7月30日下午他们就发现可能出现了赤潮,并第一时间上报了市环境监测部门和海洋局。深圳市海洋局的检测结果显示,这次赤潮无毒,但有可能造成皮肤过敏,随后公园也启动了海水异常方案,临时关闭浴场,在救生台上插警示红旗,通过广播提醒游客不要下海,公园工作人员也到海边进行劝告。不过,由于正值公园旺季,仍有很多游客下海。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命科学与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专家蔡中华也证实,7月30日深圳发现赤潮当天,他也到盐田港区海域取样。
赤潮扩散渔民继续捕鱼
昨日下午,南都记者在南澳月亮湾、輋下、洋筹湾及靠近的香港水域等海域走访发现,该片区海水虽然看起来还是一片蔚蓝,但电动船经过的位置拨开海水后,清晰可见海水变成一片黄褐色。在出现黄褐色海水海域,暂未发现游人游泳。
尽管如此,仍有渔民在这些海域附近出海捕鱼。在南澳月亮湾码头,南澳街道南渔社区60多岁的老渔民郭占明介绍,南澳海域自从上周发现赤潮之后,这几天赤潮面积有继续扩大现象。他称,自己出海捕鱼经过香港部分水域时,也不断发现有赤潮出现,但目前对养殖鱼排等暂未造成大的影响。
赤潮无毒但可能伤及皮肤
昨日,深圳市龙岗区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相关人员介绍,目前该中心已从海水黄褐色最明显的海域及鱼排周边抽取水样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赤潮由带锥状斯氏藻引起,该藻无毒性,暂未发现对养殖鱼排等造成影响,也未发现死鱼现象。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近期内将密切监视赤潮变化动态,全力做好赤潮监测工作。
龙岗区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龙岗海域出现赤潮的海水无毒,不过建议市民不要下海游泳。海水里藻细胞的浓度和水质粘稠度变高,可能会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损伤,严重时会出现瘙痒和过敏。
深港反应
香港及时发布赤潮消息
就在深圳从7月30日起发现赤潮后,香港也随后发现了一宗赤潮。8月9日,香港政府接到香港一渔民在吐露港及刺门海峡发现赤潮的报告后,立即做出反应。8月13日,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就对外发布消息,称政府跨部门红潮工作小组当天分布公告,表示香港出现了赤潮,“该宗红潮由锥状斯氏藻组成,在香港水域常见,不含毒素”。同时,渔护署提醒盐田仔、盐田仔东、老虎笏及榕树凹养鱼区渔户留意鱼排情况,浮游植物监测计划将继续主动监测红潮出现的情况,以减低对本地海鱼养殖业及市民可能造成的影响。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命科学与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专家蔡中华说,深圳这边出现的赤潮也是无毒的,市民也不用太恐慌,但出于安全起见,市民最好还是别下海游泳。
这也是深圳最近几年来首次发现赤潮现象。蔡中华介绍,赤潮具体如何发生、为什么发生,至今仍是全球性科研难题。但他表示,多少和环境污染有关系,但也不全是,否则深圳西部海域更容易出现赤潮。因此,这次发生赤潮后,他和同事立即去取样,拿到实验室研究分析。
深圳至今未预警引质疑
截至昨天,深圳发现出现赤潮已超半个月。但在媒体上每天对重点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展环境监测,每天发布海水浴场环境质量预报上,从来没有出现“赤潮”的字样以及相关提醒信息。同时,在深圳市政府在线、深圳市农业与渔业局等官方网站上,亦没有看到官方发布任何有关深圳赤潮的全面信息。周凯坦承,这段时间他零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希望能一次性把信息公布给媒体和社会。
官方未及时公布,许多市民不知情,有的网友却出现恐慌。在奥一网和深圳新闻网的一些论坛上,不少网友询问这次赤潮情况,甚至有网友用百度贴吧来悬赏询问这次赤潮还有没有及是否有毒。
“所幸这次是无毒赤潮,假如是有毒的,造成的社会影响还真难估量,因为相关应急预案没真正启动过,否则就不会出现至今都不发布信息的现象。”深圳市农业与渔业局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务员介绍,可能因为是无毒赤潮、对百姓影响不大导致官方没太在意。
早在2003年,深圳海域共发现7起赤潮,发现率达100%。如今全海域布设了44个日常监测点,监测发现赤潮可能不是太大问题,但及时发布以及出现有毒赤潮该如何应急等方面看来还是个问题。
小知识
赤潮
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