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大连新港油库爆炸事故发生后,周围50平方公里海域受到污染。经过多方努力,虽然海上油污已基本清除,但部分岸滩油污仍无法清除,给当地旅游业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作为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密切关注这一事件,并积极投入科技力量开展溢油岸滩受污染生物的修复工作。
据海洋一所生态中心副主任郑立博士介绍,针对岸滩油污难以清除的问题,海洋一所已经派出了专家对大连市被污染的主要海滨浴场进行了调研取样,发现离新港爆炸事故现场较近的岸滩,包括金石滩、泊石滩等几个浴场的污染较为严重。在对样品的分析中发现岸滩原油已开始风化,但分子量较大的成分风化程度低,特别是对生物有致癌作用的PAHs还未明显降解。虽然当地政府已组织人员用吸油材料对海水中的油污进行吸附,但对于渗透于岸滩沙石缝隙的油污却仍未着手处理。
郑立向记者介绍,已有的研究表明,清除岸滩油污最有效、最彻底、最环保的办法是生物修复技术,应用最成功的案例是1989年的美国阿拉斯加溢油事故。当时美国环保局利用亲油性肥料作为土著降解石油微生物的营养盐,在清除海滩溢油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目前,岸滩溢油生物修复技术应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提高生物修复的效率以及营养盐、表面活性剂和外源高效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筛选等问题上。
据了解,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2007年承担了财政部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海洋石油污染的多元鉴别与生物修复技术,经过3年的研究已研制出基于石油降解菌群的油污生物修复剂。该菌群包括能降解石油烷烃、芳烃和产生表面活性剂的3种海洋细菌。室内模拟实验显示,生物修复剂在2周时间内即可降解50%的石油,对于岸滩溢油清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根据对大连岸滩溢油现状的调研,海洋一所相关专家认为可对所研制的生物修复剂进行应用尝试,目前正在对菌群进行发酵培养,不日即将在大连溢油的岸滩进行试施用,如果效果明显将大规模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