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东海龙王宫

再探东海龙王宫

来源:张慧飞 高小申 尹海鹏   发布时间:2015-05-20 23:09:29 

灌门龙洞探险

7月13日下午,因为东海龙王宫的未解之谜,我们又相约前往探索,试图找到传说中的龙洞,解开由此带来的种种疑问。

出发前,不知是不是一种神异的感应,准备同往的B君一到报社即兴奋地说:“真是奇了,今晨我去定海码头,刚好碰上一位卖蛇人来卖蛇,那是一条重达3公斤、长2米的罕见大王蛇,浙江人称菜花蛇。”“是真的? ”“当然啦,卖蛇人说他是大猫岛捉来的,想在定海出售,他说捕了一生蛇,这是最大的一条。 ”B君是位动物保护意识很强的军人,他说,这可是国家保护动物呀,怕被别人买走吃了,赶紧出价400元买下蛇,拿到营区边的东山放生了。

A君说:“蛇有小龙之称,今天我们正好去探龙洞,这蛇遇到了你这个救星,命该不绝。 ”

是啊,人与动物,尤其是这类小龙之称的蛇和传说中的大龙,本来都是灵性之物,西方神话中的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不也提到是蛇引诱所致吗。中国戏曲里的白蛇还修炼成人了呢。也许这条大王蛇与我们冥冥中真有某种感应。

我们边谈论边驱车再赴西码头东海龙王宫。事前,A君与守宫老人姚顺元联系,问清宫下的长山咀海边龙洞,即灌门龙洞,在每月农历初二和十六那两天落潮后才能探看到,平日潮高洞低,是看不到的。这天是农历初二,下午2至3时正好落潮,是探洞的好机会。

到了东海龙王宫,在姚老伯的指引下,我们沿着和泰龙泉井向长山咀右侧海边进发。潮水慢慢下退,但因为海滩边礁石嶙峋,水湿溜滑,十分难走,我们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滑向前走,潮水还没退尽,一路见过几个疑似洞窟,但都很浅,不像老人说的深不见底,就排除了龙洞的可能,继续高高低低地前行。

哪知路越往前越难走,巨礁乱石时挡去路,一不小心即滑跌落海,十多分钟过去了,仍不见龙洞之迹,不免有点泄气。 A君上了年纪,几次险遭滑跌。再这样冒险前行显然不行了。于是我们商量后,A君在此等候,由记者和B君继续探险。

果然是险峻啊,穿解放鞋的B君尚能勉强支撑身体攀登前行,而记者的凉鞋就艰难得多了,最后只好脱下鞋子,手脚并用地攀礁向前,虽是提心吊胆,脚心被千疮百孔的礁岩硌得生痛,但龙洞的诱惑让我们忘记了面临的危险,压下了心里的恐惧。

又爬走了十多分钟,前面的海水隔开了对面的一块小山般礁丛,上面还有绿草,看来是过不去了。 B君在危岩险礁丛里东张西望,寻觅了好久,说,没有洞啊。是不是在海水那边的山礁下啊。可是,我们都走了半小时了,怎么会不见,显然是我们错失了眼吧。记者不甘心,又冒险爬岩仔细搜寻,突然,记者的目光停在脚下两块巨礁之间的一道偏形洞罅口。“可能在这里。 ”记者探身弯腰伸长脖子张望,果见是一洞,但因为太险峻,爬不下去细看,除非是金庸笔下的功夫高手,来个倒挂金钩什么的,方能完全看清,但此洞正对大海,潮水刚退去,只有风声从洞内传来隐隐轰鸣,显然里面是空的。

总算找到一个洞了,这是不是传说中的龙洞啊。我和B君都有点兴奋,尽管我们无法探看里面形状,但从老人描述的情形和地理方位看,应该就是这个洞。

可是,回程时我们原先的期待热情因刚才的发现而消退,居然失去了原路返回的勇气,再面对那危险,心里却有点后怕。于是决定往山上爬行出去。两人互相打气,抓住头顶峭壁杂树和石缝,蜥蜴似的钻进山林,在乱藤杂木中艰难向前,半天才爬到山顶,一见头顶露出一片白光光的天来,才如释重负地长吐了一口气。还好,没受伤,只是手臂略有刺痛。

重新回到龙泉和泰井边,姚老伯和A君正焦急地等着我们,我们将发现洞口方位和形状告诉姚老伯,没想到他说,那洞可能是另一个,距此洞70米左右的一个洞才是龙洞。我们诧异了,为何我们看不到,前面还有海水挡着呀。姚老伯说,现在是洞口海水半淹,要到农历十六才完全看得见。龙洞与你们看到的那个叫螺精洞的是相通的。与白泉皋泄的龙堂岭(又称弄堂岭)财神殿边的龙潭估计也相通。

是真的?老辈子人一直传说,当年有个货郎好奇,把刻有名字的扁担试探着插向龙潭,不料一不小心扁担掉落洞内不见了。过了一些天他在一渔村卖货,发现一家门口正放着刻了他名字的扁担,问哪来的?女主人答是捕鱼的丈夫在灌门龙洞口捡上的。

关于龙潭通海的传说,还有多种版本,其中岑港白、绿二龙出现的龙潭,民间也传说有扁担落洞后在舟山跨海大桥所在的响礁门一带发现。究竟哪种版本是真,已无从考证。不过我们驱车前往龙堂岭的龙潭时,果见有一清水盈盈的洞口。问路过老农是否此洞通海,老农说确有此传说。现在定海史志办工作的白泉人张文亚也说,老辈人一直这样传说。查阅《康熙定海县志》内记载:“泄潭:县东北三十里,据山之椒,有瀑布。宋宣和(1120-1125年)中,大旱,簿尉刘投以诗,雨即如注。”印证了泄潭有龙之说,至于投诗祈雨而显灵的此龙是否与灌门龙是同一条龙,不得而知。

舟山龙潭奇象

自然界到底有没有龙呢?这个长久以来一直困惑着人们的神异动物,是否真有其实,还是仅仅只是一种神话传说?因为对龙王宫和龙洞的探索,这个疑惑重新盘绕上了我们的心头。

据《康熙定海县志》记载:“干石览岙据城二十五里。宋志作‘竿缆’,枕西南之五雷,面东北之灌门,迤南则邻白泉,向北则接马岙。山环三面,水分两派,北由海口入,有击船湾,内地之咽喉。灌门水势险,驶有龙耀灵,舟行投以物,波始平顺。遇炎夏,骄阳为虐,海口作崩涛声,轰闻数十里,三日内必雨。 ”

又载:“龙王庙(东海龙王宫前身——作者注)旧在灌门,坍毁。康熙丙子(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年),知县缪燧祷雨立应,捐俸徙建於隆教寺侧。 ”而我们上次见到的灌门山顶上的那个怪石嶙峋深不可测的自然洞窑,长年清水半盈,查阅《康熙定海志》内记载:“灌门山,县东北三十里,山之巅有龙潭。”原来此洞即志书中记载的龙潭。

站在灌门海边,此时正值落潮,滔滔海流,自西北往东南,滚滚向前,水势之壮观、惊险,实为舟山海域少见。也印证着志书中的记载。而海上“龙耀灵”之说,似乎也从清代舟山“知县缪燧祷雨立应”中得到确凿印证。传说中,龙主雨。姚大伯说,每到台风天,灌门龙洞即发出震天轰鸣之声,一直传说是龙呤之声,龙一呤,必下雨。“遇炎夏,骄阳为虐,海口作崩涛声,轰闻数十里,三日内必雨”也与人们的传说相合。

只是,这龙呤或“崩涛声”与下雨之应验,难道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特定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必然现象?再说,志书中记载的缪燧祷雨立应与龙堂的刘姓簿尉泄潭投诗祈雨如注,是否说明了与天、人相通的神灵之龙,果然存在呢?如果不存在,上述现象又该作何解释?

在干石览,带有龙文化符号的地名至今遗存,比如青龙社区、龙潭社区、双龙路,至于灌门海边的龙泉井,村民说是龙送给人们的一个礼物。缪燧当年迁龙王庙址的一侧千年古刹隆教寺,介于两个社区之间,我们发现寺门前额刻有两条青龙。隆,据有关资料记载,是中国先民干旱天盼望闪电雷雨“隆隆”之声,于是又创造出一个“龙”字专门表示这个概念,并读作“隆”。显然,这与此寺也与传说中的人们向龙祈雨有关。大概古时因为龙经常出没,干石览周边的寺岭也有龙潭坑,通海,水流清澈。紫微的狭门水库下,据说有两条石桥,桥上有大蛇,山上茶人谷也有龙潭坑,记者前年去茶人谷采访,当地的阿三曾说,小时他和小伙伴上山砍柴,伙伴见一大蛇盘于巨石,大如饭桶,吓得连滚带爬跑下山来。民间还有宋高宗赵构逃难至紫微岙时佩剑变白蛇之说。茶人谷下,则有一座白龙庙专门供奉白龙。同行的B君说:“我妹夫的父亲郑氏说,他曾听狭门老人说起,有一次见过白龙庙边有巨大白蛇晒太阳。 ”对照阿三之说和水库白蛇,这白蛇显然是白龙庙的由来。龙在原始图腾中是蛇演变而来的,狭门的大蛇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龙也未可知。

舟山曾出现过神异的白鹿,明代时抗倭名臣胡宗宪曾在舟山捕获白鹿献给嘉靖皇帝,皇帝视为吉祥之物,十分高兴。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舟山出灵异白鹿,又是出灵芝、水仙、兰花的奇花异草之岛,也是安期生、葛仙翁垂青修炼之地,实在是个山海性灵之地,龙这样的神通之物,如果真的存在,那么,舟山成为龙栖身现形之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实上,历代志书中有关龙的存在多有记载。翻开《康熙定海志》,里面记载的关于龙显神通的文字不下十多处:

“东龙潭:城东界,在延福万寿之中,特据山顶。澄澈无底。有龙洞,凡祷雨,必先此。 ”“小岙潭:在普慈寺(注:原定海城内)后山。一泓如鉴,祷则出青蛇以显灵。 ”“岑港潭:在山巅。上下雨潭,大旱不竭,相传有白龙居焉。土人察听风声,以知龙之出入,有祷则应,例在祀典。 ”“菖蒲潭:县西岑港之别岙。深不可测,有草蒲茸生其中,居民率不可近。隆庆初,有龙挟风雨自东南海表来窟。於是夏秋之交,先一二日霓雾中现全体于山椒,俄尔风雨暴至,为害非细,居民苦之。 ”“郑家山龙潭:县东大展。山危峭,不可跻巅,有大石罅,草木蓊翳。岁旱祷之,有金色蜥蜴出,是年告稔矣。 ”(大展郑家山脚下至今还有供奉龙的龙宫遗迹)“岱山龙潭:上有潭三,阔不盈尺。祷雨,投以尺书,则有物出焉,诚或至浮水不沉。 ”“高大山潭:县东三十里。俗传有白龙乘云而下,双睛注地,遂成龙潭。”

还有桃花山龙潭、九溪龙潭、青龙潭、九节龙潭等。

志书中的记载绝非空穴来风,灌门龙洞、龙潭泄潭、岑港龙潭等,至今存在,并印证着史上记载。缪燧更是舟山历史名人,他的灌门祈雨立应也有据为证。显然,龙的存在或曾经存在,似乎是件不言而喻的事。问题是,现代人似乎谁都没有亲眼目睹过龙。但蛇也罢,龙也罢,反正是可虚可实的神异之物,志书是作了肯定的答复的。

神通的龙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龙,亦乃万兽之首。虎须鬣尾。身体长若蛇,有鳞似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封建时代龙作为帝王的象征,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朱雀)、麒麟、龟(玄武)一起并称“四瑞神兽”。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古人如此刻画龙,意味着人们既惧怕它,又离不开它,对它敬畏有加。

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蜥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以上对龙的种种说道,记者认为,学者们给出的答案,既尽然又不尽然。说尽然,是上述研究给出了长久以来龙的形象、变化特征和具有的功能或能量,对此人们似乎并无异议,但问题是,研究者们因为认知条件的局限,将龙仅定位在一种先民想象中的各种动物拼凑起来的虚化存在物,显然有点草率了。

在中国,很多神话中的成分,多有真实的对应存在。只是人们将它神奇化了而已,不一定仅仅只是想象。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重复。试想,古代传至今天的说法,举个例子:古人说的“顺风耳,千里眼”,不正像今天的电话、手机、电视、网络所具有的功能吗?地球漫长的进化史中,有资料说有400万年空白,至今尚无法破解那400万年地球上曾发生过什么。恐龙在地球上存世亿万年,到白垩纪晚期距今约6500万年才灭绝。那么,谁又能肯定,龙仅仅只是一个虚幻的想象呢?

如果龙真的不曾存在,那么我们作为官方权威的志书中记载的一切,又难道仅仅是虚幻的传说而已?如是,又为何要记录在最具权威真实性的地方志书,并与实有人物如缪燧等关联在一起呢?

一连串质疑,令记者想起美国科学纪录片中的一句话:有人说,从地球到银河系的很多星球,距离以光年计算,人类再快的速度也无法抵达,这种认识,仅仅只是石器时代的思维方式……

对龙洞的探索,也仅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思维通道,重要的是,我们学习着不泥古,不迷信前人的结论。而是应该勇于质疑,挑战旧的思维方式,寻找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创新时代每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谁能知道,就在我们这样争论不休的时候,也许这时正有一条龙悄悄潜入我们的梦境,或偷偷隐身云端俯视人间,窃笑着人类的无知呢。呵呵。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