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依托港口 做大“蓝色产业”

来源:烟台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9:53 

两倍于陆域的海域面积,9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激荡着财富。但这笔巨大的财富是潜在的,仅仅是烟台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烟台要实现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的战略梦想,就必须激活这笔巨大的潜在的财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做大做强“蓝色产业”,是实现这一梦想的最坚强的支撑点。

18日上午,全球集装箱运营大鳄——菲律宾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公司(ICTSI)参与投资组建的东龙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入驻烟台港。

“这是我市港口经济繁荣带来的一次商机!”有专家分析说,网络遍布东南亚各国的ICTSI,看重烟台港“爆发式增长”的潜力,同时笃信,打通物流通道,诸多烟台优势产品势必将从饱和市场顺利转战东南亚,并有可能向欧洲地区扩展。因此,这家以港口为依托的国际物流企业将目光投向了烟台。

依托港口,产业联动,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3月28日,市委书记孙永春在十一届市委第二次常委会上强调,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港口已由传统的装卸转运功能逐步向工业功能、商贸功能、综合物流功能转变。发展临港产业是新形势下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以港口为依托,强化区港联动理念,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实现产业与港口共生共荣、互相促进。

的确如此。港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全世界551个较大城市中,有424个为港口城市,占到77%。港口在这些城市兴起与发展中的拉动效应是全局性的,不仅加强了这些城市的交通枢纽功能,而且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成为这些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和核心带动力。有关资料显示,以港口为节点的产业链中,港口本身的收益为8%,航运业收益为17%,社会收益为75%。然而,我市港口临港产业收益,却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这是差距,也是潜力。

蓬莱、莱州近几年的探索,已经证明我市临港产业的巨大潜力。蓬莱以蓬莱新港、栾家口港两个一类开放港口为依托,规划建设了两个临港工业区,加快发展以造船重工、石油化工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先后引进中柏京鲁造船、巨涛海洋重工等20多个海洋机械制造项目。去年,临港工业实现产值30亿元。莱州坚持“港区联动”,依托山东莱州工业园区,吸引中石化、凯联化工等大企业落户,建成60万立方米的液体化工品仓储罐。2006年,港口液体化工品中转量达310万吨。

“就全市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实施产业联动,合理布局海洋产业、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沿海经济产业带。”市发改委负责人认为,当前要在继续培育汽车、手机、电脑和造船等临港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引进建设一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努力实现重化工业的突破性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点的重大机遇,优化完善区港之间的功能和资源配置,将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向烟台港延伸,推动港口功能向出口加工区扩张,进一步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功能,促进港航、仓储和物流产业的互联互动,实现烟台港与出口加工区的一体化发展。

我市海洋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2006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实现658亿元,其中,海洋渔业总产值达到412.2亿元。

然而,这并不能掩盖规模化的单薄。烟台海洋区位优势明显,陆域经济基础也较为强劲,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明显,但各类临港产业形态发展缓慢,新兴产业比重较低,规模较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船舶制造业年产值也只有区区16亿元,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市。港口的发展差距更大。深圳港从零起步,仅用20多年的时间,货物吞吐量就突破亿吨大关,去年达到1.76亿吨,集装箱达到1847万标箱。青岛在2001年做出港口西移前湾的决策后,一年之内,四大骨干货种就全部在西海岸吞吐,去年青岛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24亿吨和770.3万标箱。原来吞吐量和我们差不多的日照港,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去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1亿吨,比我们全市港口的吞吐总量还要多。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竞争力。那么,凝聚规模效应靠什么,靠的是大企业、大集团。没有大企业的带动,产业就没有龙头,就很难形成产业规模,海洋产业化、集群化就无从谈起。我市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培植“1+3+5”海洋产业体系的全新构想,力争到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这充分表达了我市做大“蓝色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割据的决心。

规模化,也要集约化。许多专家认为,港口经济是海洋经济中最具资源集聚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部门,必须作为第一重点突出发展。要继续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充分利用我市区位、港口资源等优势和烟大铁路轮渡开通等良好条件,着力打造港口海运为先导、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主体框架。其次,应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机械制造业三大海洋支柱产业。这三大产业,我们有资源、有基础,只要在深度、精度和广度上下工夫,就能促其尽快成为海洋经济乃至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走规模集约之路,合理规划资源,集中经营管理,才能以合理的产业结构迎接新一轮国际技术、产业转移,使产业规模化所聚集的能量在集约化中喷薄而出。”市经贸委主任杨中山说。

有专家调研后指出,我市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应根据新时期产业规模化的新趋势、新要求,实现发展理念、模式、策略和水平的与时俱进,由外延式开发向集约式开发转变,由趋同发展向错位发展转变,争取“后发优势”。

一个关键———

着力追求特色化

规模化也好,集约化也好,如果没有特色,就不会有长久的市场竞争力。发展海洋经济尤其需要打造特色经济。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证明,面对海洋经济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突出特色,在挖潜中增强竞争力,在创新中开辟新领域。

长岛是我省唯一的海岛县,全县32个岛屿,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0平方公里,占全市的1/3。海岛特色成为长岛海洋经济的基调。近几年,长岛就是抓住了这一特色,大力发展海岛旅游和风电产业,特色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去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4.2亿元,增长12.5%。海洋经济占全县经济的比重达到80%。长岛县委书记姜清春说,长岛今后将继续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突出海岛特色,打造特色经济,建设“富裕长岛、魅力长岛、和谐长岛”。

特色产业,也要创新。优化区域布局,要着力建设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海洋经济格局。张扬这一特色,就要依托不同区域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根据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需要,挖掘和整合既有资源,发挥资源效能,延伸资源效益。目前,我市东起牟平,西至蓬莱、长岛一线,应围绕海运及相关配套衍生产业、临港高新技术产业、临港物流业、滨海旅游等领域进行综合开发,锻造真正成为拉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莱州、招远、龙口区段及周边海域,应谋划发展临港石化工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电业、海洋渔业,着力打造我市海洋经济新的强势板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