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蓝黄”经济区企业出资放宽

来源:大众网   发布时间:2010-07-21 08:36:29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年开始,推动“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山东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日前,省工商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促进“一蓝一黄”经济区发展建设的30条政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是市场主体发展活跃的强势区域,产业发展日益良好,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对外资吸引力强。该区域所包含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滨州等7个市、51个区县,外资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占到了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7.3%61.9%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东营市、滨州市全部及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四市部分地区,19个县(市、区),该区域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支撑作用明显,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重点行业发展起步较好,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市场主体竞争力增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

山东省工商局巡视员、新闻发言人王天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蓝黄经济区在加快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和实施商标战略方面,急需加强。他认为,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个行业中,目前沿海七市以海洋渔业、港口及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主体,而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等规模较小。在区域内部,海洋经济发展也存在较明显的不平衡,相比青、烟、威、潍四市,东营、日照、滨州三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新兴海洋产业,仍处于待开发阶段。

在商标战略运用方面,王天仁表示,相对于庞大的市场主体数量,商标注册数量偏少,沿海七市平均每7户市场主体拥有一件注册商标,中小企业进行商标注册的比较少,一些出口行业贴牌生产较为突出。沿海七市农产品、海产品等资源丰富,也具备较强的规模优势,但注册商标少,叫得响的商标更少。大部分企业甚至一些大企业,缺少专门商标管理机构和制度,商标被人抢注、侵权等情况多有发生,而且进行商标国际注册的更少。据初步统计,七市国际商标注册仅为2900余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则存在市场主体规模较小,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重点行业整体实力较弱等问题,尤其是市场主体总量和区域经济开放度等方面尤为不足。

为了更好的促进“蓝黄经济区”建设,日前,省工商局研究出台了《全省工商系统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分六个方面、共30条政策措施,涉及到工商部门的各项职能。

一方面,要求各级工商机关发挥综合职能作用,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工商机关坚持高效生态,扎实服务新农村建设。包括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好商标兴农工作,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等。

王天仁最后表示,我省工商系统将继续坚持与地方党委、政府同向思考、同步决策,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服务“三农”、“两区”建设的工作水平,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新的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