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无棣县濒临渤海湾西南岸,是山东省的北大门,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点四区一带”的核心地带。全县海岸线长
大批名优特养殖品种在无棣“安家落户”
2006年以来,无棣县渔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广大示范户,五次远赴江苏、浙江等地参观、考察,学习缢蛏、杂色蛤养殖技术,多方考察、论证、比较,最终引进、试养并成功推广了海蜇、海参、菲律宾蛤仔、大菱鲆、漠斑牙鲆、日本星鲽等优质海水养殖品种,推广区域与面积也逐年扩大。青蛤、半滑舌鳎等地方优质品种驯养成功,且均实现了人工繁育。特别是海参等无棣当地海域并无自然分布的珍贵品种,育苗、养成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创造了每立方米出苗3.5千克的高记录;苗种销往胶东、东营等地,供不应求。对无棣今后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虾贝、虾蟹、蜇参等高效生态混养模式“开花结果”
对虾与缢蛏生态立体混养技术,2005年在无棣试验成功,从2006年的全县推广面积几百亩、几千亩,发展到现在的5万亩,并逐步成为无棣县科技入户的主推技术,这种虾贝混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水体资源,实现立体化养殖,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其中对虾平均亩产
水产品安全质量水平“更上层楼”
水产品安全已成为养殖业的头等大事。为此,无棣县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以来,每年对所有示范户进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健康养殖与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普及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至今已培训上千人次。并利用科技下乡、出版简报、印刷明白纸和小册子等各种机会和方式加强宣传,提高养殖户安全用药技术水平,广大养殖户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越来越高。截至目前,我县认定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7个、3.2万公顷,认证了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青蛤、缢蛏、半滑舌鳎等无公害水产品种12个,各类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渔业科技示范户养殖区全部实现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主养品种的无公害认证。成为十一运滨州赛区水产品专供基地,共为全运赛场提供对虾5吨,贝类及半滑舌鳎、牙鲆、鲈鱼等优质鱼类13吨,受到组委会充分肯定。
渔业项目实施与科技入户工程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近年来无棣县紧密契合科技入户工作,实施了省池塘标准化整理项目工程、省现代渔业产业项目及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等多项建设项目,保证了入户工程的资金来源和投入,为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同时,又为相关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力量支持,二者取得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特别是2009年无棣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专项渔业产业项目,更是把科技入户工作纳入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其全力做好技术服务。此外,实施的海蜇与海参高效生态混养、优质抗逆刺参规模化繁育与健康养殖两个技术推广项目,更是得到了科技入户工程的全程服务支撑,取得了良好的推广效益。
科技兴渔意识深入民心,学技术用技术“蔚然成风”
无棣县始终把入户指导作为渔业科技入户的核心环节,组织广大渔技人员进村入户到生产一线摸情况、找问题,开展面对面的示范、手把手的指导、心连心的服务,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并根据生产季节和实际需求,每年开展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行动等集中培训学习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渔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借助科技示范户这个载体,渔技人员将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给渔民,把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示范户成为了为广大渔民服务的平台,并逐步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水产技术推广机制,增强了渔民的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真正实现了渔业技术来自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的目标。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无棣养殖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科技贡献率越来越大,养殖方式从粗养开始向精养、半精养转变,品种从单一向多品种混养转变,从传统品种向名优特高价值品种转变,特别是海参养殖、工厂化鱼类养殖从无到有,并已发展到一定规模。新技术、新设施不断引进使用,微孔增氧技术开始推广,对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起到重要作用。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其示范面之广、辐射带动作用之强、促进渔民增收作用之显著,使渔业科技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