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域水母泛滥,让人们对这种生物产生恐惧之心。其实,水母是一类很漂亮、很有趣的动物,它的方方面面都很值得一说。
1 身体主要是水分
中国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芳表示,其实“水母”包含好几类动物,它们是钟形或碟形的刺胞动物门(也叫“腔肠动物门”)动物,如水螅水母、管水母(包括僧帽水母)、钵水母,刺胞动物门的水母有1000多种。但一般说的“水母”,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海蜇”,都属于钵水母纲。
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水母”甚至包括有栉动物门的栉水母。以前栉水母和刺胞动物合为一类———刺胞动物门,但现在将它们分为两个门。栉水母没有刺胞动物所特有的刺细胞,体表有纵列的栉板。
总之,“水母”这个词在追求整洁的生物分类学家看来也像被捞上来的水母本身一样黏黏的,一团糟。所以有些生物学家把钵水母纲动物叫做“真正的水母”,还有人主张把广义的“水母”叫做“胶状浮游动物”(gelatinous zooplankton)。
水母最大的特点是身体有90%以上是水分,这些水和蛋白质及多糖结合形成胶状———用水构成身体,对于海洋生物来说真是个好主意。所以,水母看起来就像果冻,在英文中,水母就被叫做“果冻鱼”(Jellyfish)。当然,水母不是鱼,美国的一些科学工作者认为这个名称是一种误导,所以更愿意把它们叫作“果冻”(jellies)或者“海果冻”(sea jellies)。
水母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人们往往根据它们的伞状体的不同来分类:有的伞状体发银光,叫银水母;有的伞状体则像僧侣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伞状体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伞状体上闪耀着彩霞的光芒,叫做霞水母。对于钵水母纲动物来说,它们的伞状体边缘长着触手,而在中心长着口腕。
水母中有些巨大的怪物,日本海域的越前水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比起狮鬃水母(北极霞水母)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北极霞水母的伞盖直径可达2-5米,伞盖下缘有8组触手,每组有150左右,每根触手伸长达40多米,当所有的触手伸展开时,就像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网罩面积可达500平方米。
2 身体简单但很好使
水母广泛分布于各大洋,还有些水螅纲的水母在淡水中生活,比如著名的“桃花鱼”。它们可以通过液压系统交替放松和收紧钟形的身体来挤压水,产生推动力让它们前进。有些水母在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在游泳,但多数水母都懒得动,还有一些水母甚至像水螅一样固定生活。
水母没有特化的消化系统、神经中枢和呼吸系统。钵水母的消化是通过“胃腔”进行的,它是胃皮层所形成的体腔,它可以放出消化液来进行消化。生殖腺也是位于胃腔壁上。至于呼吸,水母可以通过全身来吸收从海水中析出的氧气。
虽然没有神经中枢,但水母的表皮上有松散的神经系统———“神经网”。它可以通过神经网探测各种外界刺激,其中包括其他动物的触碰,会通过神经网和伞盖边缘的神经环传递给全身,它们做出反应。有些水母有光感应器官“小眼”。它不能成像,但可以探测外界光线的强弱,有些水母会在夜里升到海面,在白天沉到海底,就是因为它们有感光器官。
3 美食原来也有毒
水母虽然看起来美丽而又温顺,但多数种类水母的触手上面布满了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蜇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水母的口腕上也有许多的刺丝胞,除了可以捕捉猎物之外,也可以将食物送入口中。一般被水母刺到,只会感到炙痛并出现红肿。但曳手水母和箱水母就很厉害,如果被它们刺到的话,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呼吸困难而死亡,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杀手水母。所以当被水母刺伤,发生呼吸困难的现象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强心剂。
海蜇的蜇刺确实有毒。那我们吃的海蜇头、海蜇皮里也有毒吗?张芳说,活的海蜇,腕中有毒蜇刺,但死了之后其中的毒素就不存在了,不必担心吃的时候因为蜇刺而中毒。我们吃的主要是它的伞部即“海蜇皮”和口腕部即“海蜇头”。供食用的海蜇要经过一系列加工,最重要的就是利用明矾之类的化学物质脱水的过程。最后剩下的那些吃起来很有嚼头的主要是蛋白质和一些多糖类物质。据测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质12.3克、多糖4克、钙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
在生物界,水母最主要的捕食者是其他的水母———有些水母专门捕食水母。其他的捕食者包括金枪鱼、鲨鱼、剑鱼、太平洋鲑鱼、海龟等等。甲壳动物经常会寄生在水母体内,有人说小虾会提醒水母逃避敌害。但考虑到水母很令人羞涩的逃离速度,这种说法并不可信。这些小虾小蟹会招来鸟类的捕杀,水母也会遭到连带伤害。
■ 链接
水母竟能“长生不老”
水母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水螅期”,刚孵化出的水母长得像一个小蛋,上面长着纤毛可以用来游泳,它会找到一个比较大的平面附着下来,然后向上长出环绕口的触手,这时它和水螅以及珊瑚虫的样子很像。
长大到一定阶段,水螅体发生分裂,变成碟状体,最后长出触手,成了真正的“水母”。水母进行有性生殖,雌雄水母分别把卵子和精子倾泻到海水里,让它们自由结合。
广义的“水母”中有一种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值得一提。因为它是已知多细胞动物中惟一会返老还童,理论上可以长生不死的。这种动物于1857年被科学家发现,伞盖的直径约4.5毫米。它最初发现于加勒比海,但现在在世界各处温带、热带海洋中均有发现,并且出现了数量暴增的趋势。
1996年,科学家们发表了对这一动物神奇行为的观察结果。灯塔水母的卵在产下两天后孵化出水螅体,数周后,它们进入性成熟阶段。这个时间长度与环境水温有关,在20°C的水中,可以长至30天,而温度上升两度,时间就可以缩短至18天。一般的水母在繁殖后就死亡了。但灯塔水母在繁殖之后却可以返老还童,回到水螅体的状态。这个过程通过其外部伞状结构中的细胞蜕变来完成,水母的伞里外翻了个。也就是说,灯塔水母在成功地完成生育大任后,会由性成熟变成性不熟,重新开始向着性成熟发育。如果没有天敌把它吃掉,这样的循环似乎可以无休止地往复下去。实验室观测发现,所有的标本都能够实现这样的“返老还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