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来源: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1:11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乃胜在省委、省政府日前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代表省科技厅作典型发言时指出,山东是新中国海洋科学的摇篮,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伴随着共和国年青的脚步,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从山东起步,逐渐走向全国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迄今在齐鲁大地上汇聚了数以万计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拥有50多家海洋科研机构、2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凝聚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这支海洋科技队伍在新中国向海洋进军的征途上发挥了“先遣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1958年,全国海洋普查的序幕从山东沿岸开启,50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大陆架调查、海岛调查、海岸带调查、大洋矿产调查、极地调查。六大调查计划的圆满完成使我国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四大洋、登上南北极”的宏伟目标。其中,山东的海洋科技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海洋调查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次”几乎都出自山东。
中国蓝色产业的“五次浪潮”从山东兴起,是山东海洋科研成果惠及全国人民群众的优秀范例。60年代以来,以海带栽培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使我国海藻干品产量超过80万吨,连续十几年世界第一;80年代以来,以中国对虾为代表的虾类养殖浪潮使对虾产量超过5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90年代以来,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浪潮使全国贝类产值超过300亿元;“九五”以来,以经济鱼类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以海洋药物为代表的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浪潮方兴未艾,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五次浪潮”使我国的水产品总量超过500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人均40公斤的水产品占有量大大改善了13亿人民的食品结构,有力地回答了中国有能力养活16亿人口的世纪疑问。
依靠科技进步,山东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成功引进驯化了海湾扇贝、南美白对虾、英国大菱鲆、美国红鱼、墨西哥湾扇贝等10多个世界优良品种。利用分子水平的基因转移、多倍体诱导、性别控制、细胞克隆等现代技术培育出了三倍体牡蛎、全雌性对虾、转基因海带等数十个海水养殖品种,使我国海水养殖业进入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新阶段。
多年来,山东发挥海洋科技优势,不断推出“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全省海洋科技工作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创造海洋科技特色,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在“海上山东”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承担国家海洋科技项目取得新突破。全省承担各类国家海洋科技项目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笼统地说,全省争取的国家海洋科研经费约占全国海洋界的半壁江山。仅“十五”期间,全省承担国家300万元以上重大海洋计划项目73项,经费总额8.7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2项,总经费2.1亿元。
国家“973计划”迄今共批准海洋项目12项,其中第一承担单位和首席科学家在山东的就有10项,总经费近3亿元。“十一五”新启动的首个海洋“973”项目也落户山东。
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863”计划海洋项目325项,总经费4.82亿元。“十一五”启动和在研的“863”课题达120项。
——涌现出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成果。国家重大项目在山东实施,催生了一大批对海洋产业有重大拉动作用的科研成果。“十五”以来,全省共取得重大海洋科技成果800多项,其中20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03~2006年,全省海洋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省部级奖励171项;获全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人中有5人是海洋科学家;全省海洋界申请专利835项,其中发明专利668项;获得授权专利426项,其中发明专利254项。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成。随着海洋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精细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迅猛崛起,海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海洋科技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全省水产养殖品种由“九五”末的30多种发展到70多种;溴素深加工产品已达八大系列50多个品种,镁盐系列及纯碱深加工产品达十几种;研制出PSS、甘糖酯、海昆肾喜胶囊、褐藻多糖硫酸酯等多种海洋新药,聚甘古酯、几丁糖酯等国家一类海洋新药进入二期临床;海洋微生物蛋白酶、溶菌酶系列产品已开始投放市场;海水新能源技术、膜技术、海洋勘探与工程技术、海洋生态保护技术、海洋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日渐成熟。已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形成了不同层次、配套衔接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开发体系。
——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八个部委非常关心和支持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韩寓群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了两次“中心”协调领导小组会议。青岛市政府已批准将鳌山半岛作为“中心”的建设选址。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在青岛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7000米深潜基地;国家“十一五”确定的大型综合海洋科学考察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在按照国际一流水准进行规划设计。
伴随着共和国年青的脚步,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从山东起步,逐渐走向全国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迄今在齐鲁大地上汇聚了数以万计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拥有50多家海洋科研机构、2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凝聚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这支海洋科技队伍在新中国向海洋进军的征途上发挥了“先遣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1958年,全国海洋普查的序幕从山东沿岸开启,50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大陆架调查、海岛调查、海岸带调查、大洋矿产调查、极地调查。六大调查计划的圆满完成使我国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四大洋、登上南北极”的宏伟目标。其中,山东的海洋科技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海洋调查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次”几乎都出自山东。
中国蓝色产业的“五次浪潮”从山东兴起,是山东海洋科研成果惠及全国人民群众的优秀范例。60年代以来,以海带栽培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使我国海藻干品产量超过80万吨,连续十几年世界第一;80年代以来,以中国对虾为代表的虾类养殖浪潮使对虾产量超过5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90年代以来,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浪潮使全国贝类产值超过300亿元;“九五”以来,以经济鱼类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以海洋药物为代表的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浪潮方兴未艾,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五次浪潮”使我国的水产品总量超过500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人均40公斤的水产品占有量大大改善了13亿人民的食品结构,有力地回答了中国有能力养活16亿人口的世纪疑问。
依靠科技进步,山东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成功引进驯化了海湾扇贝、南美白对虾、英国大菱鲆、美国红鱼、墨西哥湾扇贝等10多个世界优良品种。利用分子水平的基因转移、多倍体诱导、性别控制、细胞克隆等现代技术培育出了三倍体牡蛎、全雌性对虾、转基因海带等数十个海水养殖品种,使我国海水养殖业进入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新阶段。
多年来,山东发挥海洋科技优势,不断推出“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全省海洋科技工作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创造海洋科技特色,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在“海上山东”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承担国家海洋科技项目取得新突破。全省承担各类国家海洋科技项目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笼统地说,全省争取的国家海洋科研经费约占全国海洋界的半壁江山。仅“十五”期间,全省承担国家300万元以上重大海洋计划项目73项,经费总额8.7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2项,总经费2.1亿元。
国家“973计划”迄今共批准海洋项目12项,其中第一承担单位和首席科学家在山东的就有10项,总经费近3亿元。“十一五”新启动的首个海洋“973”项目也落户山东。
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863”计划海洋项目325项,总经费4.82亿元。“十一五”启动和在研的“863”课题达120项。
——涌现出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成果。国家重大项目在山东实施,催生了一大批对海洋产业有重大拉动作用的科研成果。“十五”以来,全省共取得重大海洋科技成果800多项,其中20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03~2006年,全省海洋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省部级奖励171项;获全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人中有5人是海洋科学家;全省海洋界申请专利835项,其中发明专利668项;获得授权专利426项,其中发明专利254项。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成。随着海洋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精细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迅猛崛起,海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海洋科技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全省水产养殖品种由“九五”末的30多种发展到70多种;溴素深加工产品已达八大系列50多个品种,镁盐系列及纯碱深加工产品达十几种;研制出PSS、甘糖酯、海昆肾喜胶囊、褐藻多糖硫酸酯等多种海洋新药,聚甘古酯、几丁糖酯等国家一类海洋新药进入二期临床;海洋微生物蛋白酶、溶菌酶系列产品已开始投放市场;海水新能源技术、膜技术、海洋勘探与工程技术、海洋生态保护技术、海洋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日渐成熟。已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形成了不同层次、配套衔接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开发体系。
——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八个部委非常关心和支持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韩寓群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了两次“中心”协调领导小组会议。青岛市政府已批准将鳌山半岛作为“中心”的建设选址。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在青岛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7000米深潜基地;国家“十一五”确定的大型综合海洋科学考察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在按照国际一流水准进行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