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蓝试验田”探路山东转调路径 克制GDP冲动

来源:中国企业新娘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38:24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山东经济结构的痼疾源于过去对大工业、大企业的过度依赖,不少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了抱工业这棵大树,这种对大工业的偏爱造成了目前山东服务业比重偏低、省大民不富的现状。

——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华

在全国上下都在谋求“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山东也在勾勒自己的“转调”路径。

在昨日召开的中共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转方式调结构成为主要议题。据悉,今日全会闭幕后,将出台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相关意见。

“山东是中国经济的经典缩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任务最重的省。‘转调’刻不容缓。”8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华认为,山东当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助推“转调”加快步伐,完成经济结构的革命性调整。

山东板块被“挤压”

其实,近年来,山东一直强调要改变经济发展中传统的“三高一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但在目前的单一GDP考核下,地方政府“转调”的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进展缓慢。

金融危机后,经济大省山东又多了一份优化经济结构的巨大外部压力。“危机倒逼使不少省份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后危机时期经济地理重组又使山东板块备受挤压。”张华分析,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使与山东同在“3万亿俱乐部” 的广东加快了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现在珠三角的传统产业无污染低成本地转移到环珠三角地区,被转移的企业竞争力普遍得到增强,环珠三角因产业转移而获得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珠三角则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量技术含量更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与自主创新型企业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的国际竞争力整体上因此迅速提升。另一“3万亿俱乐部”成员江苏也在进行经济的“第三次转型”,目前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崭新战略选择。

同时,去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等12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在张华看来,随着这些新兴经济发展板块的强势崛起,山东经济板块将由原来的“南”、“北”两个方向的挤压,变成“南”、“北”、“东”、“西”四个方向的强势挤压。

不进则退,内部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周边经济崛起的挑战于山东而言,都是沉甸甸的压力。

服务业作为突破口

国情、省情决定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山东经济必须转型。但如何转、往哪儿转是山东进行战略抉择的前提。

“首先要思想大解放,改变工业独大和GDP冲动意识,认识到工业过大不能富民。只有树立服务业富民强省的观念,才能解决经济结构转变的根本问题。”张华告诉记者,山东经济结构的痼疾源于过去对大工业、大企业的过度依赖,不少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了抱工业这棵大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靠抓大企业、建园区。这种对大工业的偏爱造成了目前山东服务业比重偏低、省大民不富的现状。

据了解,虽然过去几年山东一直致力于补齐服务业短板,但去年山东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山东GDP总量居全国三甲的地位极不相称。张华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山东经济结构的软肋凸显,因服务业不强,地方财政、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经济可持续性等都受到较大影响,工业大省、经济大省消费能力明显不足。但依靠资源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金成本低优势发展起来的工业却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下滑。“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工业发展冲动就会继续。”张华告诉导报记者,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山东省十大高耗能行业增长偏快。“大象经济不跟草根经济结合就很难持续。”因此,他建议山东将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服务业聚集区,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打造低碳经济试验田

据了解,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山东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了多次调研和专题会议,为山东“转调”开门纳谏并定计定策。随着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山东半岛作为蓝色经济发展试点区,山东沿海7市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一样,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了“国家级战略”的概念。专家认为,这两大国家战略区域可成为山东“转调”的试验田,探索全省“转调”模式和路径,引领全省经济转身。分析“黄蓝”区域的优势后,山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张卫国认为,“黄三角”是全国惟一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可以试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生态保护型发展轨道,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全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而“蓝区”可率先实践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转型,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用增量快速改变目前的存量结构。

政策:扶上马送一程

为促进“转调”,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10+40+13”的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但山东在促进消费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却不多。“经济转型的取向应当是扭转投资率持续高增长,消费率明显不足的问题。而消费不足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变消费结构。”在张华看来,山东应像广东一样尽快研究出台经济转型的“一揽子”战略规划,包括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市场化改革、落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诸多方面,并通过全面推进改革,扫清阻碍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加快转方式步伐,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就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主创新、改善民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等方面提出了40条意见和措施,并已具体安排真金白银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力度,对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全面部署。张卫国认为,广东的这一系列措施,无疑给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添了一个强大的引擎,必将有力推进广东转方式的步伐。而山东在财税、土地、产业结构、认识、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与南方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政策“打架”得非常多,政策创新力度、灵活运用程度和配套能力也不够。所以,他希望山东能打造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为“转调”提供专门的支撑平台。“‘转调’不是搞运动,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完成的,所以最后的结局如何,决定于严格的监督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山东省政府“智囊团”的专家,张卫国参加省委、省政府的“转调”座谈会时提议,面对具有决定性、革命性的战略抉择,山东还应建立全面科学的考核奖惩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统计评估体系、组织制度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通过“收口”倒逼“转调”持续、深入地推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