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钱秀丽报道 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的国际海底区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三大战略性转变。这是记者从4月19日~22日召开的中国大洋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获得的消息。
大洋事业是我国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指出,目前,我国国际海底区域工作已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向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等多种资源综合调查的转移;调查区域实现了由太平洋向三大洋的拓展;工作内容实现了由单独资源调查向资源、科学、技术、能力、法律等多领域并举的转变。大洋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大洋工作已从长期专项发展为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事业,管理工作也从项目管理转变为国际海底区域事业管理。
从会议审议并通过的2006年度中国大洋协会工作报告中,记者了解到,以强化大洋管理、增强基础能力建设和聚焦主体任务为目标,中国大洋协会有序开展并较好完成了3类9项37个重点任务,特别是正在进行的第19航次大洋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地区首次成功发现了海底热液硫化物活动区域,不仅填补了国际上在该领域的“发现”空白,而且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将为有效维护我国国际海底区域权益提供有力支撑。另外,根据“大洋一号”科考先进事迹总结凝练出的“大洋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成为促进大洋工作继续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中国大洋工作“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的一年,2007年,除继续深化和加强管理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完善理事会自身工作外,中国大洋协会将积极落实“十一五”规划,全面推进航次调查、装备研发和管理、基础能力建设等8项主体业务工作,为再创我国国际海底事业新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中国大洋协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在国家海洋局党组和协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经过中国大洋协会全体同志及各理事单位的共同努力,在争取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国际海底资源、发展深海技术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随着中国国际海底区域工作的不断深化以及参加区域工作的部门和单位的不断增多,中国大洋协会已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部门间的协调机构,代表国家管理我国的国际海底区域事业和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赋予承包者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