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 | 从BIM到CIM,“一模到底”构建全要素智慧城市

来源:泛华集团原创   发布时间:2025-07-24 18:25:37 

引言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步入以存量更新为主导的下半场,城市面临着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人口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等多重挑战。然而,数字经济的全面渗透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城市经济正从依赖规模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向范围经济转型,产业、数字化、人才、科技、资本和空间等创新要素加速融合,数字技术全面重塑城市发展的逻辑和路径。在此背景下,构建“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城市空间作为承载各类活动的基本载体,其数字化转型是城市进化的重要基础。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城市内的建筑、园区及城市的全域化,及地下、地面、产业空间在内的全空间,进行全面数字化建模与数据采集。构建三维可视化数字基座,对空间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港产城人”融合生态。空间数字化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更为后续的产业与资产数字化提供了精准的空间定位与数据支撑。

(一)智能建筑:BIM技术引领建筑空间数字化变革

BIM技术为核心的建筑空间数字化,正在重构"物理容器-产业载体-价值资产"的转化链条。通过"一模到底"的三维数字基座,不仅实现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更通过空间拓扑关系的数字化解构,将产业业态、设备资产、人流物流等要素转化为可计算的数据节点。

在建筑设计阶段,作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起点,设计决定了项目质量、造价与运营效益的上限。BIM技术能够创建三维建筑模型,打通结构、机电、幕墙等专业壁垒,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有效规避施工冲突,大幅减少返工与变更。基于统一的BIM模型平台,设计师可提前进行碰撞检测与优化设计,减少施工阶段的错误与变更。同时,设计阶段即可开展精确的工程量计算、造价控制以及物资进场计划编制,从源头上实现对项目成本和资源配置的有效管控。

在建筑建造阶段,通过BIM与物联网的结合,实时监控施工进度、质量与安全,实现施工管理的精细化。预制构件的信息化追踪与现场吊装的精准定位,也依托BIM模型得以实现,显著提升工业化建造水平与现场装配效率。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如材料检验报告、工序验收记录、现场影像)被结构化地关联到模型构件上,为建筑交付后形成完整的“数字孪生”资产奠定坚实基础。

在建筑运营阶段,前期构建和沉淀的BIM模型与数据资产展现出核心价值。该模型整合建筑空间设施设备信息,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智能运维与能源管理。并基于BIM搭建产业/商业空间运营平台,通过植入建筑空间感知系统,动态捕捉商业空间使用热力、设备能耗空间资产数据指标,通过智能设施感知并分析客群画像,洞察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驱动业态组合的动态优化与能碳管理效率的持续提升,最终,空间数字化赋能资产运营,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到价值资产的闭环转化与价值的倍增效应。

(二)零碳园区:CIM技术支撑园区多维度数字化转型

通过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赋能的园区数字孪生体,构建起"空间载体-产业生态-绿色资产"的循环系统。通过搭建"空间网格+产业图谱+资产账户"三位一体的数字底座,实现空间利用率、单位面积产值、资产运营等指标的动态关联分析。构建园区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园区空间布局的优化与模拟分析。以打造“数实融合”的零碳园区为核心,构建“数字规划—数字建设—数字运营”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体系:

在数字规划阶段,通过AI、BIM、GIS与IOT深度融合的数字规划平台,对产业园区及城市的老旧厂房、社区、交通节点等全域资产进行毫米级三维建模与碳排基线扫描,实时接入气象、电网、车流、人流等动态数据,形成覆盖“源网荷储碳”全要素的“更新一张图”。该平台可自动识别高碳低效空间,生成屋顶光伏可铺设率、地源热泵换热潜力、充电桩缺口热力图等决策图谱,实现碳排放“一屏可视”、更新潜力“一键评估”。

在数字建设阶段,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园区“虚拟副本”,将规划方案中的光伏屋顶、储能系统、再生水厂等设施在孪生体中按真实参数1:1映射,模拟能耗、投资、收益曲线,通过AI算法迭代优化设备容量、布局与运行策略,实现“先算后建、以算代试”。

在数字运营阶段,园区部署百万级物联网传感器,接入光伏逆变器、地源热泵、充电桩、污水厂PLC等设备,通过AI中台实现秒级数据感知与分钟级智能调控。AI引擎可基于实时碳价、天气、用能需求,自动决策储能充放电策略、热泵负荷分配及充电桩功率调节,使园区微电网始终运行在“动态零碳”最优区间。同时,为建筑、工厂、社区、交通、污水厂等基础设施构建碳账户,通过AI诊断引擎识别异常能耗,并联动工单系统自动派单维修。运营数据反哺孪生模型持续进化,形成“规划-建设-运营”闭环优化,最终实现园区年均碳排放强度下降,绿电消纳,成为城市“双碳”战略的标杆示范。

(三)全要素智慧城市:多技术融合驱动城市全面数字化进化

城市级数字孪生平台正在演变为"空间操作系统-产业创新平台-资产价值网络"的超级接口。通过融合GIS+BIM+IoT构建的"地下-地面-地上"三维空间基座,通过多技术融合实现城市全方位的数字化进化,构建形成全要素智慧城市

在城市空间层面,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从微观的建筑、园区到宏观的城市,进行全面数字化建模与数据采集。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实体城市与虚拟空间的同步规划和动态交互,精准匹配产业资源与城市功能,精确描绘物理空间,并详细记录和动态监测各类设施资产

在城市运营层面,全要素数字运营平台为政府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例如,在城市交通治理中,通过整合交通流量、公共交通、道路设施等数据,实现智能交通调度与出行引导,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在城市经济层面,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推动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

在城市生活层面,通过城市生活空间设施资产数字化,智慧交通、教育、医疗等多场景应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最终,全要素智慧城市通过技术、数据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结论

从智能建筑到全要素智慧城市,是数字时代城市进化的历史必然。构建全要素数字运营平台,实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BIM、CIM等技术发挥关键作用,智慧低碳园区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载体,全要素智慧城市则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通过这一系列变革,城市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城镇化下半场的多重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繁荣,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家园。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