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石油公司26日开始启用新技术“灭顶法”封堵墨西哥湾漏油,这将是短期内控制漏油局势的最后机会。这场由“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爆炸引起的严重原油泄露已经持续一个多月,此前英国石油公司采取的各种堵漏方案都以失败告终。为何在海底控制漏油难度这么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戴金星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墨西哥湾深海区压力太大了,而且油又多,很难完全将漏油控制住。”
堵漏关键在减少内外压力
从4月20日“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事故后,面对源源不断涌出的原油,英国石油公司提出各种堵漏方案。原油不断喷发的根本原因是地壳内压力大于海底压力,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喷发地点的内外压力差。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萨德·艾伦建议,打一口与漏油井平行的减压井是解决泄漏唯一的也是永久性的方法,因为减压井可以减缓泄露油井的压力。但重新钻探一口新井至少需要数月才能完成,因此面对源源不断的原油泄露,这种方法“远水解不了近渴”。
英国石油公司26日开始采用的“灭顶法”也是类似思路。英国《泰晤士报》26日报道称,新方法是将较重的泥浆注入油井,使其压力大于油井外泄的压力,从而减缓漏油速度,然后再向油井漏油处注入水泥封闭油井。到27日本报截稿时为止,英国石油公司称一切进展顺利,需要到当地时间27日下午才能确定是否堵漏成功。“灭顶法”此前曾在陆地油井使用,如今是首次用于深海油井。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托尼·海沃德此前表示,这一方案成功的几率在60%到70%之间。
除了彻底封住漏油口外,英国石油公司还想了多种方法降低漏油速度。该公司首席运营官道格·萨特尔斯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目前可用的堵漏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最大困难是这些技术从未接受过来自海底1500多米极端环境的挑战。
事故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曾多次出动水下机器人,试图用巨大的钢筋水泥罩罩住漏油点,然后在罩子顶部接一根管道,把漏油引至海面的油轮上。但由于温度过低,水泥罩中形成了大量冰冷淤泥,堵住了罩子出口。美联社称,英国石油公司于5月16日首次将一条2公里长的管线连接到漏油点上,以每天1000桶原油的速度,把漏油直接抽取到一艘油轮上。该公司还计划在本月底再安裝一条吸油管,加大吸油量。但这仍赶不上漏油速度,因为目前每天泄漏的石油多达5000桶。
此外,科学家们还担忧漏油情况可能更加恶化。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施里普研究中心研究员克林特·德里称,泄露的原油不仅出現在海面,就连海底也发现大量漏出的原油,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
深海堵油仍是难题
一个多月过去了,英国石油公司采取各种堵漏方案,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堵漏会这么困难?戴金星认为,该油井正处于勘探阶段,还是一口探井,没有安装阀门,不太好控制。这就如同自来水管没有装水龙头一样,如果是装好阀门的油井,堵漏就会更容易一些。中石油煤层气公司李景明教授则认为,这次封堵墨西哥深海漏油错过了最佳时机,是造成堵漏困难的重要原因。他说,泄漏的石油流动时会让油层里的孔隙逐步变大,渗漏的规模也随之增大。如果在刚开始漏油时就能采取有效办法封堵,就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俄罗斯专家曾建议用核弹炸掉墨西哥湾漏油的井区,并称这种办法在苏联时期至少试验过5次,仅一次失败。俄专家认为,原子弹的爆炸相当于3万吨炸药的当量,可以摧毁油井附近大量的岩石,从而彻底覆盖住油井,阻止井喷。但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教授张金川认为,俄专家的办法缺乏可行性。因为核弹爆炸会造成很大的污染,而且一旦处理不好会造成更大面积的漏油;此外墨西哥湾是由盐岩层和高岩层作为盖层,地层内部压力非常高,贸然进行大规模爆破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
对海上石油开采影响深远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英国石油公司为节省成本一味赶工,忽视各类重要测试才是导致这次事故的重要原因。根据美国国会众议员25日公布的调查备忘录,“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前数小时不断出现油管泄漏等异常状况,混凝土工事也存在施工缺陷。《华盛顿邮报》还说,事故发生前英国石油公司要求放弃对套管水泥“外壳”的坚固性测试,而事后分析认为,“深水地平线”爆炸正是因为水泥“外壳”粘合性能不过关,出现缝隙。英国石油公司将出资5亿美元评估漏油事件带来的影响。评估不仅会影响工程公司对未来漏油事件的反应,而且日常的生产操作、安全体系和规章制度也将随之作出调整。
目前,中国也开始向深海进军勘探石油,英国石油公司的这次惨痛教训同样值得中国警惕。李景明表示,不管在哪儿打井采油,打井前都一定要采取多种防范和预警措施。在海上钻井时,由于地层压力大,井口需要安装更多的防喷器;另外,海上钻井平台应加大防火等措施。
墨西哥湾的这次石油泄漏事故,还可能对未来的海洋石油开采造成更深远的影响。据美联社透露,受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影响,美国政府计划于27日宣布2011年前暂停北极近海石油钻探活动,此前美国已因此事故停发石油勘探许可证。加拿大也宣布继续维持近海石油开采禁令,防止漏油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