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编者按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周年之际,5月22日,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大众报业集团在青岛联合举办“蓝色经济大家谈·半岛首届市长论坛”,邀请领导、专家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阵地的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七市负责人,畅谈一年来在打造蓝色经济区,发展蓝色产业中确立的城市功能定位、海洋产业优势、主导品牌建设等,展望蓝色经济发展大势,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积蓄动力,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专家们进行主题报告、现场点评。
今天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及市长的发言。
海洋开发带来新飞跃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
开发海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事件,尽管人们很早就与海洋打交道了,但像今天这样提出一个战略来规划,的确是一个新任务。2009年,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1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1%。海洋开发在全国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一个是环渤海地区,一个是长三角地区,一个是珠三角地区,还有就是海南岛。从产业发展来看,这些地区的海洋捕捞、海洋交通、沿海旅游等传统产业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近30年来,港口贸易、远洋运输、海洋石油开采、海洋生物工程、海水利用、海洋环境利用与保护工程等海洋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对我们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具有巨大支撑。
新时期的海洋开发也有一个转型问题,现在开发实际上是为我们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空间。在滨海,许多土地可以造出来,在陆上土地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向海洋要土地也是一条十分现实的道路。所以海洋开发实际上是要扩展我们在新时期发展的空间,扩展我们在新时期生活的空间。另外,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不光是海水资源,还有海底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里面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丰富多彩。中国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现在我们到国外买资源,而海上的资源比如说石油资源我们开发的却还很不够,这一点需要各方努力,对我们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另外一点就是海洋产业问题,海洋产业不同于陆上产业,但海洋开发要依托于陆地,要依托于城市,山东半岛7个城市是海洋开发的主战场,就面临一个城市经济转型的问题,城市发展可以借助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而转型,大力培育、发展系列海洋服务业,对改善我们整个的经济结构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海洋开发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探索海洋开发模式。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政府在海洋开发中的职能和作用,与陆地开发不同,海洋开发需投入大量资金,比如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在海平面上搭一个钻探平台,跟在陆地上搭一个平台投入是不一样的,投入资金从哪里来?我觉得,既然海洋开发是一个新领域,而且海洋开发的风险也很大,就应该探索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这样的融资途径,并借助保险基金,分散风险,保证投入,这样的事情需要政府牵头来搞,与市场主体一起来搞。
海洋开发建设的带动能力是很大的,我们回顾一下,上海的崛起,是不是因为浦东大开发?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了上海大发展。天津的崛起,是不是因为滨海新区大开发?是滨海新区开发为先导,带动了天津快速发展。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是一次规模巨大的沿海大开发,具有极大的土地空间,能够扩展我们在新时期发展的空间,扩展我们在新时期生活的空间,也必将给山东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带动山东经济实现新飞跃。
发挥科技优势做好半岛龙头
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姜波
青岛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要做好“ 两个四”,第一个“四”是到2015年把青岛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区、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第二个“四”是到2020年,把青岛打造成为区域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研发中心以及国际滨海旅游体育中心。
省里把青岛定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做好龙头,青岛必须立足实际,瞄准国家目标,以全球化视野谋划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产业布局。同时,发挥青岛海洋科技方面的优势,建设国家级海洋科研队伍,在科技关键技术方面寻求突破。还要做大做强国家级海洋装备产业,打造海洋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密集产业区。
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好自己的海洋产业,一产发展什么,二产发展什么,三产发展什么,都要结合青岛拥有的科技才人优势、海洋新材料产业优势,好好规划,力争在几个优势产业中作出几个在国内、国际上叫得响的成果。另外,我们还要加快发展速递,与其他6个城市做好衔接与沟通,共同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向新高度。
黄蓝交融和谐发展
东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连杰
东营市是中国土地资源储备最大的市,8053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有3000平方公里待开发或未利用,我们建设高效生态或蓝色经济,需要大量土地资源承载项目、产业等,对东营来说,这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无可比拟。
东营市是石油之城,胜利油田上世纪60年代在东营市开发建设,已经建设了50多年。现在,胜利油田85%的采量和80%的储量都在东营市,资源十分丰富,这些资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目前,我们东营市正在建设水上东营黄河水城,打造水系相连、湖泊相依的黄河水城,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开辟新空间。
东营是“黄”、“蓝”融合发展区,既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要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东营市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共同的内涵,大力度构筑高效生态和蓝色经济产业新体系,在农业上搞高效生态农业,在工业上搞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在第三产业上搞现代服务业,打造立体和谐经济体系。
大家都知道,东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在此搞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走高效生态的路子,我们在农业上是搞高效生态农业,在工业上搞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在第三产业上是搞现代服务业,建设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一个产业体系。
另外,高效生态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区建设,都需要创新体制和机制,比方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节能减排机制、土地再利用机制等。
开发要寻找“引爆点”
著名旅游政策专家王兴斌
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生长、生活在广阔的大陆上,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民族,对蓝色大海的认知不多。许多人知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不少人不晓得还有360万平方公里海域;你们许多山东人知道山东面积15万平方公里,又有多少山东人晓得还有16万平方公里海域?这说明我们是以农耕和游牧为主的大陆民族,也反证了我们缺乏海洋意识。
蓝色,首先意味着海洋。从历史到现在,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到美国,都是面朝大海而发家、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讲,胡总书记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我认为是一个重大突破性战略,堪称改革开放的一个深入转折点。领会这一重大战略,首先要求我们从观念上冲破大陆文明思维,树立海洋文明,提高海洋文化修为。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设蓝色经济区就可以实行陆海一体、山海一体、绿海一体、城海一体,把腹地建设与海洋开发结合起来,实现协调联动,有机发展。
7个城市都一样“蓝”那就不行了,近距离、同质化的竞争是互相杀伤,近距离、异质化的竞争就是互补。经济业态如此,产业形态如此,文化样式亦如此。对山东半岛7个城市来讲,要走合而不同的发展路子,在自然生态、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势产业布局、文化特色凸显等方面,突出自身优势,各有侧重,将优势以叠加效应的形式反应在发展成果上。
山东半岛最美的是海岸、海湾资源,从旅游角度讲,“蓝色山东,休闲港湾”应该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一张大品牌,与泰山、孔孟一起,成为山东旅游的三大支柱。依托特色海岸,东营可以搞湿地海岸、温泉海岸,潍坊搞风筝海岸、日照搞阳光海岸、烟台搞温泉海岸、威海搞幸福海岸、滨州搞芦苇荡海岸……让3000多公里海岸展现不同的魅力,成为天下独有的海岸线。依托特色港湾,还可以做出很多休闲浪漫的处所,非常有吸引力。
至于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一定要找到“爆发点”,这一点很重要。一个国际旅游岛概念将海南岛“点燃”了,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这样一个燃爆点。可否借鉴韩国济州岛的开发模式,参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开发一个国际旅游区或者叫国际旅游岛?我设想,这个岛主要面向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蒙古游客;资金来源主要面向韩国、日本、中国。在岛上,上述各国游人落地签证,实现人员自由流动;岛上买日本、韩国、蒙古、中国的商品,完全免税,实现商品自由流通;几国企业自由投资,这样就能够逐步将这个岛由自由旅游岛屿,变成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烟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郝德军
半岛蓝色经济区51个县市区中,烟台所有区县都包括在内,这说明烟台的区位很重要,也说明烟台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责任重大。在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烟台依托千里海岸线,深度开发海洋,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开发海岛,统筹发展海陆,把海湾、海岛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精心打造人居环境,让海岛、海湾成为蓝色经济战略的依托湾、产业的依存湾,让海岛成为洒落在黄渤海上的璀璨明珠,把烟台建设成为蓝色经济区的领军城市,连接中日韩的交通枢纽城市和国际旅游度假城市。
在产业上,烟台市涉海产业去年产值已经达到1100亿元,加上其它有关产业,可以达到GDP的四分之一,具有良好的涉海产业基础。另外,烟台与韩国往来频繁,对韩贸易从“十一五”期间占全省的14.7%,增加到去年接近25%,具有良好的开放基础。
从目前的竞争态势看,南有青岛,北有大连,烟台处于两大城市中间,如果我们做好蓝色产业这篇大文章,就可以左右逢源;如果我们做得不好,就会受到前后夹击,所以我们必须在这场蓝色经济发展与竞争中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主动对接青岛,融入半岛,使我们的城市发展得更好,产业发展得更完善,
渤海南岸崛起滨海新城
潍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岗
在潍坊好多人的脑海里,潍坊不是沿海城市,说潍坊沿海不见海,临海不亲水。但是潍坊往北50公里一望无际,就是大海。不过潍坊的海不是威海、烟台、青岛、日照的金沙滩,潍坊几乎都是盐碱地,具有发展蓝色经济的土地资源。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开发北部,为潍坊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总书记提出打造蓝色经济区后,潍坊市认为迎来了难得历史机遇,更要大踏步走向北走,走向蓝色,又提出了建设滨海新城的概念。
潍坊滨海区域拥有滩涂2700平方公里,过去是人烟稀少,现在是战略性资源,土地待开发面积大,这是优势。潍坊市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提出在北部地区打造“一城四园”,即先进制造业园区、绿色能源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海港物流园区。到目前我们已投入了330亿,进区项目130个,投资额突破1000亿。同时。潍坊还计划用5年时间在北部建设、打造成为蓝色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通过集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形成高端产业聚集区,力争在渤海南岸蓝色经济隆起一个属于潍坊的新的产业发展聚集带。潍坊建设蓝色经济区,搞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我们第一只手靠政府财政投入一点,更重要的是到市场上找钱投入开发。现在,潍坊每天投入滨海新城建设的资金达1亿元,吸引大批国内外大项目进驻,带动滨海新城日新月异。
进入海洋经济深蓝区
威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熙殿
威海三面环海,拥有1000多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极为丰富,与海洋相关的造船、食品、旅游等产业发达,所以威海要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做海洋经济主导产业。另外,威海区位优势独特,与日韩距离最近,因此还要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桥头堡和先导区。
蓝色经济区战略提出后,威海市正在实施两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平台载体建设,完善出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山大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及烟台外事翻译学院等院校,培养复合式蓝色经济保障人才,为造船业、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业服务。另一个更加注重是科技创新。威海市与哈工大、清华、中科院等26个高等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96家企业与146家国家级研究机构进行了密切合作,为本土企业搭建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去年,国家颁布给山东国家级研究所24个,其中威海是两个,一个是碳纤维国家级所,第二个就是新材料国家级所,全部是威海民营企业自己搞起来的,目前正在朝着国家碳纤维生产基地的目标发展。
打造全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
山东半岛3000多公里海岸线穿起来了七颗明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心区域。七大城市的优势合力,就是山东半岛的海洋优势。概括说,山东半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的优势是四句话:地理区位独特、近海资源丰富、海洋科技领先、产业基础雄厚。正是我7市的集合优势,才构成目前全国鲜明的海洋产业优势。
就半岛地区的近海资源而言,我认为近海油气田、卤水资源、砂矿资源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
而海洋科技方面,我们也处于领先位置,青岛凝聚了堪称国家级设备的科技队伍、拥有国家级水平的科研装备、作出了国家级的研发和产业成果。
海洋产业方面,我们的基础也很雄厚,十几年来一直与广东省的产业并驾齐驱立于前茅。尤为可贵的是,我省几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如海洋卤水化工产业、海洋医药产业、海洋建筑工程产业、海洋仪器装备产业等,都稳居全国前列。
目前,我省半岛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青岛为海洋科技龙头,以潍坊、东营、滨州为西北翼,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翼的蓝色半岛科技创新体系。在北翼,最突出的优势资源是卤水化工资源、滩涂资源、油气煤炭资源;在南翼,堪称无双的是阳光、碧海、金沙滩,演化为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等,构成半岛地区“一体两翼”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目前,我们已经站在蓝色工业文明的起跑线上。我们要从海洋中解决深海开发的问题,寻找战略性资源的问题,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破解生态灾害的问题,寻找低碳生存的问题。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要从海洋中寻找破解之道。借助目前的产业和技术基础,海水养殖能不能从近海往深海发展?滩涂环境、近海环境,包括阳光沙滩,资源环境用什么方式实现可持续利用?
这些基本问题都要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给出答案,因此,绿色先行、资源环境先行,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依靠科技支撑的力量,建设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新特区,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从科技角度考虑,半岛7城市形成了一个以青岛为海洋科技龙头,以潍坊、东营、滨州为西北翼,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翼的蓝色半岛科技创新体系。
作为北翼,最突出的优势资源是卤水化工资源,是滩涂资源,是油气煤炭资源。作为东南翼,拥有黄海独一无二的阳光碧海金沙滩,在全国称得上第一的就是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所以说,这既是一体两翼的科技体系,也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系。
抢抓四大“蓝色”机遇
日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
蓝色经济区建设给日照市带来四大机遇,一是确立鲁南临港产业区的机遇;一是确立精品钢基地的机遇;一是亚欧大陆桥头堡区位带来的机遇;还有一个就是人类宜居城市给日照带来的机遇。鲁南临港产业区和日照精品钢基地,是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单钢铁及配套产业就可以形成2000亿元至300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
目前,日照市按照科技一流,环保一流,产品质量一流的标准,快速建设这个低成本高品质的钢铁产业基地。
另外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优势是,日照市还拥有天下独特的阳光、沙滩、海水。我了解了一下,世界级海滨旅游城市三大卖点是阳光、沙滩、海水,一般海滨城市只具备一两个卖点,阳光好,海水不一定好;沙滩好,海水不一定好,而三个“S”在一个国家全部集中在一个城市,日照在中国独一无二,世界独有。
有人论证,21世纪山东旅游最大的增长点在日照。近5年来,日照市旅游收入以年均递增25%的速度快速增长,去年旅游人数达到174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
目前,日照市在打“阳光渡假海岸,水上运动之都”的城市名片,欢迎所有的人到日照享受阳光海岸金沙滩,全世界的人喜欢日照到日照来,日照也就走向世界了。
着力做好“对接”文章
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承志
滨州起步晚、底子薄,我们要做好追赶超越的问题,借好大势,借助好其他六个城市的资源,一手抓我们的传统产业改造,一手抓自主创新,抓战略新兴产业。
滨州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第一个优势是区位优势特别明显,是距离济南都市群最近的出海口,离天津滨海新区只有60海里,是腹地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市。
另外,滨州市拥有海岸线240公里,资源比较丰富,地下矿产资源中,石油6亿吨,天然气60亿立方米,海盐300万吨,加上未开垦的滩涂地160万亩、荒地300万亩,土地资源仅次于东营。
第三,是“对接”优势,虽然滨州起步晚,但是信心足,借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两大政策于一身,搞好东西南北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产业、人才、交通等对接,就能够充分发挥滨州的优势。
滨州的名片是生态,我们已经连续做了接近10年,所以还要继续把这个牌子打下去,继续打好循环经济这张王牌。循环经济在滨州最早试点,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经济圈,在半岛经济区建设中,开发大量滩涂资源,我们始终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做好滩涂开发这片大文章。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