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呼应欧洲打破美国信用评级垄断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3:50:57 

●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大失“信用”

● 三大评级机构已对中国经济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 中国亟须打造自主信用评级品牌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当金融危机的硝烟逐渐散去,人们忽然发现,是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拉响了这场风暴的警报。这三大评级机构都来自美国,它们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警报会怎样拉响,先拉谁的警报,不拉谁的警报,都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者机构的信誉度和经济前景。这样的垄断,对中国、欧洲等其他地区的金融安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欧洲人为摆脱束缚,已经在呼吁成立自己的评级机构,中国该做些什么?

三大评级机构垄断全球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把持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信用评级。欧洲和日本虽曾经试图发展自己的独立评级机构,但一直不能与美国的信评巨头相抗衡,所以全球评级机构以美国的为主。由于把持着全球话语权,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这种优势就可以为美国的利益服务。美国的国债评级永远是AAA,甚至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是。美国国债的信用成了国际信用评级的基准,自然可以保持对其他国家的优势。与之相比,三大机构低估中国信用评级,存在压低中国债券信用的现象,必须等待510年才会有所改观。就目前而言,中国丧失了金融资产方面的定价权,中国在国际市场的金融资产值多少钱,中国人说了不算,这对于中国进行海外投资和吸引外资都是很要命的问题。

井村喜代子(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在遭遇风险时,按照“优先劣后”原则,AAA级的债权者可以先回收资金,而信誉低的债券则后回收资金,这个原则保证了高级别的债券相对保险,也使得所有经济体和公司都拼命想提高自己的信用评级。然而,按照美国的评级机构认定制度,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格成为评级机构。美国的穆迪和标准普尔两家企业占有了评级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外对评级企业的不信任与不满一下爆发出来,因为它们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大失“信用”。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过分依靠少数几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而政府又没有监督评级机构本身,问题便越发严重了。

松野丰(清华大学野村综研中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美国的三家信用评级公司“垄断”了市场与话语权,经常有意压低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券价格,它们对大型企业信用的评估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无论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还是最近这三家美国评级公司压低日本政府债券与银行的信用评估,都再次凸显了这个问题。日本虽然经济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对此也是没有“话语权”,只能通过媒体来公开宣称与反驳它们的评级观点,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如果我是日本财政大臣,我一定会大声说,“这是不公平的”。

中国要有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

松野丰:此外,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对中国国有银行与企业的评估报告也常常是不公正的。一般普通的商业数据对这三家评级公司开放尚可以容忍,但是对于有战略意义的金融、能源、国防、电信等行业,中国对其保持数据透明无疑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江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评级机构对中国金融输出、吸引投资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我国主权信用级别被人为压低,不但严重影响了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还导致我们到海外融资的成本大大增加,威胁中国的经济、金融安全。由于中国市场很大,发展过程还很长,这种话语权的影响将会更深远。外国评级机构在中国攻城掠地,很可能为其国家利益服务,还可通过信息、咨询业务来赚钱,这些活动往往超越一般经营性领域,甚至能扰乱一些主权国家的经济秩序。

目前,三大评级公司的垄断与危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知。希腊危机以及其他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信用等级被调低的现实,已经使欧盟加大了建立自己的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努力。欧盟的这一举措可以称得上是“义举”,中国也应有所呼应,积极发展本土评级业,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未来本土融资、人民币各类债券发行、机构资产的审核等多方面业务,应当由本土评级机构来完成,中国有理由、有能力扶植本土评级公司、民族评级机构的发展。我认为,金融危机再次清晰展示,“美国制造”神话破灭,三大评级公司所标榜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是彻头彻尾的伪善,现在是进一步认清三大评级公司的特权及其协助美国搞强权的实质,消除对三大评级公司的迷信与盲目追捧的好时机。

井村喜代子:不过,目前美元依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在对外贸易的决算、国际货币储备等方面发挥着中心作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其他货币能够取代美元的地位。美国评级机构在世界上的优势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民币成为世界最重要通货的前提,中国的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结果就不能和美国竞争。中国应当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评级能力。

做强本土评级机构难在哪

江涌:尽管中国有几百家来自各个领域、涉及评级业务的机构部门,但是所占的市场份额十分微小。与之相比,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异常活跃,此前有数据显示,它们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63%。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为何没有做强?我认为,这和监管紊乱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务由不同领域的部门进行监管,例如公司上市就是由证监会授权五家机构进行评级,央行也授权了五家机构评估债券,而这些机构大都与美国的信用机构联系密切。这种多头监管造成的后果就是没人管,有利的时候都来争,出问题的时候都逃避责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尚出问题,何况中国市场,问题可能会更多。

钟伟:目前,中国政府信用和民间信用发展不够充分,发展本土信用评级机构还很困难。比如,中国官方主导的评级机构尚欠缺权威性;民间机构则更差,由于涉及利益,民间机构容易视收入情况做出评级,出现道德风险。即便中国政府现在扶持自己的信评机构,它的信评可信度、在国际市场的可接受度,与美国的评级机构相比也有很大距离。评级的基础是信用,中国之所以没能发展出客观独立的市场化评级机构,原因并不只是人才缺失、监管缺位等因素,而是在于中国市场信用发展不足的限制。因此,应当从培育市场信用着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江涌:对于目前中国信用评级业多头监管、有利就趋之若鹜、有责则相互推诿的情况,理应尽快统一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进而加强对三大评级公司在华活动的监管、监督,尽量减少甚至消除对三大评级机构的依赖。此外,还应下大力气整合评级市场,肃清名义上是中资,实际是外资的假冒中资机构,促进本土评级公司的发展。

还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与中国本土评级机构的“合作”、“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像此前在银行票据、企业债券市场占据了35%40%份额的中诚信,在业内已经做得很好,最终却由穆迪采取持有49%股份的形式进行合作,实质上是卖给了穆迪,中诚信的一些人士也认为卖亏了。这几乎可以视为外方评级机构对中国信评机构的“斩首”行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